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牛病毒性瘫痪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牛病毒性瘫痪指牛因为病毒引发的疾病导致的瘫痪,导致牛生产性能下降,给养牛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瘫痪的症状病牛在发病前,往往见不到症状。卧倒不起常发生于产犊过程或产后48小时之内。强行轰赶,只能爬行。病牛初期精神良好,反应机敏。食欲基本正常,偶有减少。反刍和排粪、排尿正常。体温正常或略高,心率增加到80~100次/分钟,呼吸无变化。主要特征是后躯麻痹,两后肢不能充分伸展,有的病牛躺在地面上。较重的病例,病症可能更加明显,特别是头弯向后方,呈侧卧姿势。更为严重的病例,则呈感觉敏感、兴奋,并且在侧卧时呈现某种程度的四肢抽搐,食欲消失。

牛瘫痪也不是说一下子就直接瘫痪了,它是有个过程的。一般牛出现瘫痪的前期,一般都是后腿没有力气,站不了多久就会躺着,最后慢慢的就会站不起来,就算能站起来,站不了两分钟又会倒下。慢慢的就再也站不起来了,只能一直在地上趴着了。

发病机理分析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认识牛病毒腹泻的发病机理需要从认识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出发。带有牛病毒的牛群是牛病毒腹泻病的主要传染源。被病毒感染的病牛会发生持久性的病毒血症, 病牛的骨髓、肠淋巴结等主要组织和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中都含有病毒。牛病毒腹泻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健康牛与病牛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包括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的感染和授精等途径发生的传染。

2) 流行时期及发病状况。牛病毒性腹泻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 其中以冬季与春季居多, 具体月份集中在11~5月。其中, 在发病段, 0~11月龄的犊牛发病率较高, 急性的病例高达25%, 因病死亡率集中在90%以上。

3) 牛病毒性腹泻发病机理。N-CPE型BVDV是牛病毒性腹泻感染的主要致病因子。病毒入侵牛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后, 将会迅速在牛的鼻、口、肠黏膜的上皮细胞等处进行聚集, 不久进入血液引起严重的病毒血症。病毒随后进入淋巴组织, 在淋巴结等位置进行快速增殖, 促使牛体的白细胞逐渐减少。然后病毒在牛体的黏膜上皮内进行复制、增殖, 引起细胞的坏死、糜烂。在牛病毒性腹泻急性感染后, 病牛的临床症状一般比较温和, 通常出现低烧、腹泻等生理症状。病毒还会造成牛的免疫系统紊乱, 引起牛群的继发性感染。此外, 一些毒性强的病毒会引发比较严重的中毒现象, 牛会出现致死性出血腹泻和因致死性血小板减少而出现的严重症状。

4) 急性感染方式。急性病毒感染对妊娠母牛的危害极大, BVDV病毒通过母体胎盘的物质运输导致母女子宫内胎儿的病毒感染。从而在母牛的妊娠早期导致胎儿的先天死亡、急性流产、胎儿畸形等。相反, 在发生在妊娠后期的感染中, 刚出生的新生犊通常表现正常, 但是幼牛体内常排出病毒物质, 继而病毒感染的情况更加严重。

5) 牛病毒性腹泻感染的临床症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7~10d, 人工感染为2~3d。在临床诊断上牛病毒性腹泻感染类型主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对于急性型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状况, 其受感染的牛群大多处于青年阶段, 这种类型的感染具有发病急的特点。受感染的牛持续2~3d体温超过40℃, 产生排斥进食、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典型的症状。并且呈腹泻呈水样, 有恶臭, 含有血液。此外, 受感染的牛的口腔黏膜出现大片坏死的现象, 特点严重的情况下还出现整个口腔呈被煮样上皮大面积坏死, 流涎外溢, 其鼻镜也发生病变, 损害部分覆以痂皮, 痊愈时间较长。慢性型的牛病毒性腹泻感染主要表现妊娠母牛的怀孕早期的慢性BVD和MD持续感染, 感染病毒物质经过胎盘天然的流通渠道, 感染胎儿。MD持续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病突然、受感染的牛腹泻严重, 出现厌食、流泪等现象, 还会伴随着口腔黏膜的糜烂。慢性BVD则表现为腹泻间歇性, 被感染的牛排便困难, 粪便中可能带有血液和大量的黏液。在短时间内病牛会出现极度的脱水状况, 体重陡减, 并且在发病后数周死亡, 死亡率相对较高。1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来预防牛瘫痪。营养要平衡,充分重视矿物质、钙和磷的供应量和比例,多喂易消化的优质饲料,适当运动和增加光照。妊娠初期补喂钙盐和复合微量元素,减少日粮中钙的摄取量是预防牛瘫痪的有效方法。可将牛每天摄入的钙量限制在60克以下,少饲喂豆科饲料,增加谷物精料的数量等,使摄入的钙、磷比例保持在(1.0~1.5)。

治疗方法西医疗法: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毫升,疗效可达80%,注射速度要慢,防止注入皮下。病情严重时可皮下一次注射20%苯甲酸钠咖啡因10~20毫升。为防止酮血病发生,可同时注入40%葡萄糖溶液。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