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也叫“螃蟹”和“毛蟹”,头部和胸部结合而成的头胸甲呈方圆形,质地坚硬。身体前端长着一对眼,侧面具有两对十分坚锐的蟹齿。螃蟹最前端的一对附肢叫螯足,表面长满绒毛;螯足之后有4对步足,侧扁而较长;腹肢已退化。河蟹的雌雄可从它的腹部辨别:雌性腹部呈圆形,雄性腹部为三角形。
河蟹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身体分2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愈合,因此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色,头胸甲平均长7cm,宽7.5cm。
河蟹常穴居于江、河、湖沼的泥岸,夜间活动,以鱼、虾、动物尸体和谷物为食,每年秋季常洄游到出海的河口产卵,第二年3~5月孵化,发育成幼蟹后,再溯江回游。其肉质鲜嫩,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味食品。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名贵淡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生物特性生活史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河水中繁殖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称“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壳色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段,一生中需要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再经13-15次蜕皮成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个生殖周期,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一般来说,河蟹的寿命为1-3周龄。1
生活习性(1)穴居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以掘穴为其本能,也是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食性
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蛰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3)河蟹的蜕皮与生长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蟹蜕皮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河蟹生长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温和饵料的制约。通常,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为频繁,刚入湖泊的大眼幼体,以后每隔5-7天,7-10天相继蜕壳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随着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时间逐次延长,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形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第一、二、三次河蟹脱壳后,应进行杀虫、消毒,间隔时间大体上是一个月左右一次,对池塘进行一次杀纤毛虫病、鳃病、烂肢腐壳病等病害,根据以往脱壳时间,一般第三次脱壳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无机盐类。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软壳蟹1-2天壳就变硬。如果放入蒸馏水中饲养软壳蟹,河蟹在水体中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饲料中钙和磷的能力强。河蟹蜕皮前夕要求壳中钙总量与体内钙的总量相等,同时河蟹体中的磷总量是壳中含磷的52.2倍。
为了配合河蟹较好地生长、蜕壳,在精养蟹池中每亩(平均水深1米)每周施氯化钙5千克,磷酸氢钠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过磷酸钙)河蟹的配合饲料中必须考虑钙和磷的比例,氯化钙和磷的氢二钠比例为2:1,才能保证河蟹生长、蜕皮的物质需要。
国内名蟹阳澄湖大闸蟹此蟹产于江苏苏州地区阳澄湖,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名产,阳澄湖碧波荡漾,水质清纯如镜,水深底硬,水草丰茂,延伸宽阔,气候宜人,是螃蟹定居生长最理想的“水晶宫”。阳澄湖莲花岛出产的大闸蟹,是正宗长江区系中华绒螯蟹。由于水域生态优良,阳澄湖出产的螃蟹,有甲壳脆面坚,肢体肌肉丰满,个体硕大的特点。
固城湖大闸蟹此蟹产于江苏高淳地区固城湖。固城湖水域百里方圆,碧波荡漾,水草丰茂,延伸宽阔,在这里生长的螃蟹,形态和肉质在螃蟹家族中尤为与众不同,其肉质肥嫩、鲜美,营养丰富。固城湖蟹每100克固城湖螃蟹蟹肉中含蛋白质14克,铁13毫克,核黄素0.71毫克,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民国初年,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曾比喻固城湖螃蟹为螃蟹中一甲一名夺魁天下的状元。
梁子湖大闸蟹湖北鄂州市梁子湖大闸蟹,全生态养殖,原产地标志产品。“千古江夏诗文在,梁子湖畔蟹正肥。”余秋雨在文化节开幕式上现场即兴作诗,令梁子湖螃蟹名声远扬。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湖,三分之二水面在江夏区境内。湖水清澈,水质达二级标准。所产螃蟹个大、肚白、肉鲜、味美。2004年“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获原产地保护产品,其商标相继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行销全国,并远销韩、日、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台等7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500万美元。 梁子湖是湖北省容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湖面面积位居全省第二,是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故乡。梁子湖养蟹面积是苏州阳澄湖的近6倍,产量是阳澄湖的2倍,水质达到国家2类标准。来梁子湖吃蟹,堪称一绝。
天津紫蟹这是中华绒蟹的一种,它体小,仅有一颗大衣纽扣大小。揭开蟹盖,蟹黄呈猪肝紫色,煮熟后变成橘红色,味极鲜美。紫蟹都产在寒风凛冽的冬季,因此,常常用于什锦火锅。
南湖蟹此蟹产于浙江省的杭、嘉、湖水网地带,素以个体肥大,肉质鲜美而著称。这里的湖蟹,过去都是靠自然繁殖,每年到汛期捕捉上市。已开始人工繁殖和放养,并获得了一定成果。
军山湖大闸蟹军山湖清水大闸蟹,以“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个体硕大、味美鲜嫩”著称,是国内响当当的水产名牌,也是历届鄱阳湖水系蟹王、蟹后得主。在2004年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展评会上,“军山湖”蟹力挫江苏“阳澄湖”,在八个奖项的角逐中,一举夺得蟹王、蟹后等四项桂冠。每年有上千吨的蟹从军山湖出来,源源不断地流向南昌、杭州、香港等国内城市市民的餐桌,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民权县秋水湖河蟹民权河蟹纯天然、原生态、无公害,高品质,个大肉实、黄毛金爪黄满膏肥、香鲜味美、营养丰富。被中国渔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河蟹之乡”,载誉北京、上海、常州、苏州、西安、武汉、天津、郑州等城市。曾出口韩国;2002年获中国(商丘)农产品博览会金奖,2004年获中国(郑州)首届水产品金奖。民权县先后被定为和授予“河南省渔业重点县”、“河南省河蟹养殖基地”、“河南省水产工作先进县”、“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河南省水产品无公害养殖基地”。
药用价值河蟹属方蟹科动物,又名蟛蜞,或小石蟹。蟹的种类繁多,有江蟹、湖蟹、海蟹、大石蟹等,入药多用河蟹。河蟹味咸、性寒,有小毒,有散血、续筋接骨和解漆毒功效;蟹爪则可催产下胎。
1、产后乳少:河蟹1只捣烂,加黄酒煮熟服用。每日1剂。
2、产后儿子宫收缩不全:河蟹烧存性,研细,温黄酒送服。每服1.5-3克,每日2-3次。
3、白带:螃蟹焙黄研为细末,黄酒冲服,每服15克。
4、产后阴唇、肠道肿痛难忍:鲜螃蟹10个,捣粘敷患处,用胶布固定,干后即换。
5、催产,下死胎:蟹爪30-60克,甘草9克,加水煎后加入阿胶服;或加黄酒或米醋同煎服。
6、腰痛、肢体麻木、瘫痪:螃蟹9克,海马3克,共研为细末。分2次用,黄酒冲服。
7、漆疮:螃蟹、韭菜。将上药放锅中干炒,取其汁搽患处,约3天可愈。
8、冻疮溃烂不敛:活蟹烧存性,研细末,以蜂蜜调涂患处;或用麻油调搽。搽时,要先用萝 卜、桔皮煎水,把患处熏洗干净。每日换2次。
9、漆中毒:河蟹适量,捣烂,搽患处。
10、跌打挫伤:大活螃蟹1只 (小的用2只),生捣烂,用热酒冲服。
11、跌打损伤、续筋接骨、瘀血肿痛:①筋绝者,取蟹黄捣烂,微炒,纳伤中;②骨断者,将蟹生捣热酒调服,渣敷外用,扎好,半日后见骨内谷谷有声,即可愈。一般每日换1次,夏季每日换2-3次。
12、慢性化脓性皮肤病、阴性脓疡、下肢溃疡、结核性瘘孔等久不收口:河蟹、蝮蚊、鹿角各500克,均烧存性,共研成极细末 (或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黄酒或温开水送下。每服1.5—3克,每日2次。
养殖技术扣蟹培育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
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 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藻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为宜,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饵: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饲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一)全价性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二)动物性:海、淡水小杂鱼,各动物尸体、螺类、蚌类、畜禽血、鱼粉、蚕蛹等;(三)植物性:水草类、浮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商品饲料类:山芋、马铃薯、谷类、麸皮、料糠等。
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看季节: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可以不投喂。
看天气: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
看水质: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看蟹的活动情况: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饵量适当,吃不光,说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数量过多,应及时分析原因,减少投喂量,蟹在蜕壳期间要适当增加投喂量。
定时:河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夜晚外出觅食,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点: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饲料撒在饲料台或选择在接近水位线浅水处的斜坡上,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全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定质: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新鲜适口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维持生命,超过适时范围也影响生长,还增加饵料系数。
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等。避免长时间喂单一饲料,否则造成洒厌食,饲料利用率低,影响生长,出塘规格小。
(2)水质管理:河蟹对水体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养蟹池水PH值应保持在7-9,最适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低于5mg/L以会影响生长,在2mg/L以下便会出现河蟹死亡,调整池水的PH值,新开挖的池塘,水质大多呈酸性,要定期用生石灰浆泼洒改良水质,这样能提高河蟹对饲料的利用率,有利于河蟹顺利蜕壳,一般春季每月一次,夏秋委每隔15 -20天一次,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7-10千克。
注意勤换水,保持水位稳定,春季每星期换水一次,夏季每3天换水一次,如遇持续高温,应每天坚持换水,秋季天气炎热,且常会出现闷热天气,水质容易变坏,要特别注意换水,每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占整个水面积的1/3。
河蟹不耐肥水,为控制水质变肥,每亩投放200-300尾斤两花鲢鱼种和在蟹池四周种植一引起水生植物。
不同季节蟹池对水位的要求不一样,春季为了提高水温,促进河蟹生长,水位可控制在0.5-0.7m,夏秋季节水温较高,池水深度要保持在1-1.5m。
(3)防逃:专人值班巡堤,特别是下雨天和换时更要注意。
(4)巡塘:观察水色,注意蟹的活动,不要弄伤河蟹,保持水环境的稳定。在性腺发育丰满价格合适时可排干池水拾取。
半咸水育苗
河蟹人工半咸水育苗
河蟹人工半咸水育苗技术在内陆地区试验成功以来,对开辟蟹苗来源,促进养蟹业的发展起了十分积极沟作用。但是该项技术环节多、难度大、成本费用高,而且受配水原料、气候、水质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河蟹幼体的适口饵料、病害及人工半咸水净化利用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末性解决,导致育苗产量不稳定,有时甚至全部覆没,从而影响了此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人工半咸水配制 根据河蟹胚胎及幼体发育的需要,以化学试剂(或工业原料)为原料配制而成,总盐度的适宜范围在10~17‰。每升所含其他化学成分的适宜幅度为:钙144~335毫克、镁461~935毫克、钾105~209毫克,铁0.02~0.05毫克。配制时先测定淡水水源的化学成分,配水原料的纯度和含量。进行计算,校正配方原料的用量。逐一溶解,充分搅拌、沉淀。提取上清液入贮水池备用。
亲蟹选购和运输 蟹汛后期,挑选100~200克,体格健壮、附肢齐全的青壳蟹作亲蟹。一般雄蟹多大于雌蟹,年龄以2秋龄为宜,发育好的1秋龄个体也可以。亲蟹收齐后进行装箱运输,亲蟹箱系竹编而成,装箱时,先在箱内衬以蒲包,再把蟹捉入箱内,平方、压实、蒲包扎牢。启运前将包装好的蟹的箱浸泡水中数分钟。在运输途中防止风吹、日晒雨淋,也不宜放在通气或高温的船舱内。
饲养管理:池塘面积1亩左右,水深1米以上,可散养亲蟹250~500千克。在亲蟹入池前,每亩用生石灰75千克或福尔马林6千克清塘消毒。亲蟹暂养池需筑有防逃投施,尤其进出口处要用防逃网拦好。防逃网可用密眼铁丝网池塘围边通常采用竹泊围插,或用混凝土壁加上“厂”形压口,压口边宽约20厘米。若有现成的水泥池,亦可用来饲养亲蟹。可在池底铺5~10厘米泥土,放上砖瓦,块石等作为人工蟹穴。密度以每平方米3~5只为宜,亲蟹最好雌雄分养。亲蟹饲料品种很多,有水草、成鱼干、山芋、青菜、稻谷、螺蚌等,投食量根据摄食程度而定。每隔一定的时期要进行水体交换。每天进行检查。
促产交配:交配水温以7~10℃为宜。江南选择在3月上中旬,此期间将亲蟹按雌雄3∶1~2∶1的比例置于人工半咸水中。亲蟹密度为每平方米3~5只,交配期间避免外界干扰。交配后半个月雌蟹可基本怀卵,此时可捉出雄蟹。
抱卵蟹培育:增加投饲量,改善饵料品种,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盐度骤变。
蚤状幼体育成大眼幼体 育苗池结构为长方形水泥池,池深一般高于水深0.2米,太深影响查苗,亦影响光照,水深应与池面积成比例,水面过小,水体过深易引起缺氧和水质恶化;水面过大,水体过浅则影响单位面积的产量。育苗系统由流水循环系统,补充增氧系统、水暖加温系统和投饵系统构成。流水循环系统进水部分为跌水式进水管和冲水排污管,出水部分为出水管、出苗管和池底排污管,其作用在于进水时增氧曝气和去除废气,并造成蚤苗生活所需要的一定的水流。补充增氧系统采用鼓风机或小型空压泵联结带微孔塑管或气石等,增加池水溶解氧。水暖加温系统采用暖水锅炉或蒸气锅炉。投饵系统以前主要是单胞藻培育系统和卤虫高密度孵化及分离系统等。我所采用人工培育的轮虫和大配合饵料取代了卤虫,大大简化了育苗工艺,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育苗成本。胚胎发育到心跳120~160次/分时,就进入孵化阶段,怀卵蟹放入幼体培育池前,应洗净蟹体污泥,用10ppm孔雀石绿或10ppm的新吉尔灭(5%)的海水药液浸洗约半小时。消毒后可笼装入育苗池,每笼约20~30只。育苗池蚤幼密度控制在每立方米15~25万只。河蟹各期蚤状幼体对氧的要求较高,培育池水的含氧量应保持在4毫克以上。水温是影响幼体培育成活率的一项重要环境条件,水温19~25℃时,幼体生长良好,一般每隔3~5天就蜕皮1次,是适宜水温,在此范围内,温度高些为好,可缩短生长周期,提高成活率,使蚤苗整齐发育。另外,应严防水温骤变,温变允许值为±3℃。饵料投喂应注意适口性及密度,投喂的饵料有单胞藻、轮虫、卤虫等生物饵料及人工饵料。光照对育苗有一定影响,黑暗条件下,蚤苗发育明显减缓,蜕皮率低幼体发育不整齐,过强的光照则引起死亡。在光强30~40勒克斯时蚤苗即具趋光性,适宜的光照对苗的蜕壳有促进作用。育苗过程中应防止盐度骤变。水污染的控制主要是通过监测氨盐。此外,水体中不允许有硫化氢存在。育苗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敌害生物的防治。常见的敌害生物有聚缩虫,菱形海发藻、细菌、聚缩虫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池水成20ppm浓度,菱形海发藻用换水的办法除去。细菌性疾病用0.5~1ppm的土霉素进行全池泼洒。另外,还有一种曲弓反背病,其病状为幼体腹部出现褐色块斑,肠道无食物,尾部向背弯曲至头部,幼体死亡。病因尚未查明,以预防为主,施用0.5ppm土霉素,定期对育苗水体进行消毒。2
病害防治1.腐壳病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预防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塘底有5-10厘米的淤泥。
(2)在有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呈15-20PPM。
治疗方法:用漂白2PPM全池遍洒,燕在饲料中加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药0.1-0.2克,连喂3-5天。
2.黑鳃病
病蟹鳃受感染变色,轻时左右鳃丝部分呈现暗灰或黑色,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该病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预防同腐壳病。
3.烂肢病
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越冬期间,此病发病率较高,付肢出现斑点性腐烂,斑点由黄变灰至黑,该病是因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敌害致伤感染病菌所致。
预防方法:
(1)在扦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
(2)放养前将河蟹放在2PPM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泡数分钟后投放。
治疗方法:
(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呈0.5-1PPM。
(2)生石灰全池泼洒呈15-20PPM,连施2-3次。
4.水肿病:病蟹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病蟹匍匐池边、拒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该病是因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所致。
预防方法: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惊扰,免其受伤。
治疗方法:
(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呈0.5-1PPM。
5.水霉病
病蟹体表,尤其是在伤口部位生长的絮状丝,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造成死亡,该病是因河蟹受伤、霉菌侵入伤口所致。
预防方法:
(1)在扦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
(2)大批蜕壳前间增投动物性饲料。
治疗方法:
(1)用3—5%食盐水浸洗病蟹5分钟,并用5%磷涂抹患处。
6.纤毛虫病
病蟹的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上都可附着纤毛类的原生动物。病蟹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重者可在黎明前死亡。该病是由于池水过肥,长期不换,纤毛虫繁殖过多所致。
预防方法:经常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治疗方法:
(1)用30%醛全池泼洒5-10PPM。
(2)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0.7PPM。
(3)用0.5-1PPM新洁尔灭与5—-10PPM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
7.蟹奴病
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打开脐盖可见2-5毫米,厚约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粒状虫体寄生于附支或胸板上,病蟹生长迟缓,性腺不发育,被蟹奴严重寄生的河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盐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所致。
预防方法
(1)彻底清塘,杀灭塘内蟹奴幼虫,常见药物有漂白粉、敌百虫、甲醛等。
(2)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鲤鱼,可抑制蟹奴幼体数量。
(3)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彻底更换池水,注入新水(盐度小于1‰),或把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就能抑制蟹奴的发展扩散。
治疗方法
(1)用5PPM硫酸铜溶液浸洗病10-20分钟。
(2)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钟。
(3)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呈0.7PPM。
8.蜕壳不遂病
病蟹的头胸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病蟹周身发黑,最后列亡。该病中池塘养蟹的常见病,发病原因与生长过程中缺乏某些矿物质元素有关。
9.聚缩虫病
一般蟹苗期寄生较多,大量寄生时,使蟹苗不能蜕皮变态而死亡,幼蟹和成蟹体外鳃部寄生虫多时,也能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用IPPM新洁尔灭溶液浸洗蟹体,直到聚缩虫脱落。蟹体就干净了。
10.抖抖病
河蟹“抖抖病”主要是由螺原体引起,对河蟹养殖危害极大,该病发病较快,死亡率高,从症状出现到死亡仅2-3天。河蟹养殖形式较多,发病原因各异。但池塘单养、池塘中水草栽种不足的鱼蟹混养塘发病率较高,相对损失亦较大,稻田养殖、河沟养殖发病率较低。河蟹“抖抖病”发病原因主要有:
①消毒不彻底或根本不消毒;
②苗种质量差;
③饲料营养不全且投喂不当;
④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恶化;
⑤通过进排水感染疾病。
11.肝胆坏死症
河蟹“肝胆坏死症”主要表现为花肝、白肝,严重的排肝,伴随严重的腹水,螃蟹短期内没有明显的死亡现象,正常脱壳,但食欲不正,生长受到较大影响运动迟缓,体质弱,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弱,肝脏中有大量的微孢子虫。
大棚育苗河蟹育苗是河蟹生产上的重要环节,培育了健壮的幼蟹蟹苗,有利于河蟹高产高效。如果将河蟹大眼幼体直接放入成蟹蟹池,不仅早春温度低,蟹苗无法成活,而且往往因缺乏食物而自相残杀,致使成活率低。在3-5月份育蟹苗需搭建塑料大棚,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其生长、脱壳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充足的饵料,培育出规格整齐、大小合适、成活率高的五期幼蟹。
一、搭棚建池。河蟹育苗池根据养蟹数量而定,一般0.5-1亩。池深0.8-1米,水深0.4-0.8米,池坡比1:1.5左右。水源充沛,水质良好, 池底为硬质并且池埂坚实不漏水,池底平面向出水口倾斜。池塘呈长方形,东西向排列, 长宽比为5:3。
二、 清池消毒。清池可以杀灭池内敌害生物。放养蟹苗前要清除育苗池内的淤泥,填好漏洞和裂 缝。新建的蟹池或用鱼池改建的蟹池,放养前都要用药物清池消毒,清池药物主要有漂白粉等。漂白粉清池的使用方法:先计算池水体积,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20克(20ppm),将育苗池所需的漂 白粉加水溶解后, 立即全池泼洒,通常清池后5天即可放养蟹苗。注意盐碱地建池池水碱性大,ph值较高,不能用碱性强的生石灰作清塘药物。
三、接运蟹苗。要做到“人等苗、车等苗、塘等苗”,蟹苗运到塘口后应先将蟹苗箱放入池水中2分钟,再提起,如此往复2-3次, 以使蟹苗适应池塘水温和水质,然后放入网箱内暂养,蟹苗放入网箱后,活蟹苗自动游出,再拆出网箱。待蟹苗活动正常后,投喂药物水蚤。
四、放养密度。 一般每亩放养蟹苗80-150(5-10公斤)。规格大、质量好的,密度可稀一些,反之则密一些。
五、种植水草。种植水花生、浮萍、苦草的,要先用河水对水花生、浮萍、苦草进行冲洗,洗去附着的大部分虾籽、鱼卵,然后用20ppm 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灭菌,这样即可净化水质,又可将水花生、浮萍、苦草作为栖息地和幼蟹饵料。
管理要点每到秋天,养殖河蟹进入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同时也进入极易死亡的阶段。养殖户若不注意加强管理、调节蟹池水质,可能因河蟹成批死亡造成重大损失。
河蟹入秋应预防以下三种死亡情况:
一、防自然死亡。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每年9~11月,都有一批生长两年的河蟹由“黄蟹”脱壳变为“绿蟹”,性腺成熟,步入生命的最后时期。凡是“脚痒”的河蟹,因性腺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已经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这种蟹必然要逃逸去寻找新的环境,最终大部分会自然死亡。对这些河蟹应及时抓捕出售,避免因自然死亡而失去经济价值。
二、防消化不良死亡。“昼夜温差大,气压、水温的变化也随之加大,河蟹的食欲会发生变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死亡。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胀死”。防治办法:改良水质,定期用石灰水消毒;食物中定时加抗菌素和生长素;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特别是蚯蚓、田螺等高蛋白质饵料;投食要做到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要相应减少投饵量。
三、防“感冒”死亡。白天黑夜温度变化大,水温差别也大,河蟹很不适应,容易“感冒”,并引发呼吸困难而死亡。预防办法:注意调节水位,防止水温剧变;注入新水时温差不可大于3℃;水面要多长些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植物,但覆盖面积不能大于水面的1/2;天气变化时要加深水位。
注意调节蟹池水质
池塘养蟹,水质的好坏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河蟹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同时也影响成蟹的个体规格、饱满程度、背甲的颜色,以致影响经济效益。秋季是河蟹的生长旺季,蟹池水质容易变坏,尤应注意调节好水质。
若想调好水质,首先要知道水质的好坏,一般黄褐色、淡褐色、淡油绿色的水质较好;暗绿色、蓝绿色的水,水质趋于变浓变老,有变坏危险;而若呈红棕色、茶褐色、黑色,则水开始变坏;水若混浊,有气泡冒出,水带苦而腥,有黑褐色、铁锈色、铜绿色浮膜等,说明水质很差。
平时管理中,要注重水质的调节,主要方法有:
一、加注新水。首先调节好水位,夏季水深保持在1~1.5米,秋季则应保持在1.3~1.5米。其次要定期换水,夏初,每10~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6~9月份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至1/2。换水时要注意水质新鲜。
二、栽植水草。水草既是河蟹的附着物,又是其栖息、蜕壳的隐蔽场所;还有吸附水中的肥料及遮挡阳光等作用。栽植的水草主要有水花生、苦草等。栽植面积可占池水面积的30%。
三、开增氧机。可安装增氧机调节水质。用增氧机要坚持“三开两不开”。即:晴天中午开机,阴天时次日清晨开机,阴雨连绵或水肥蟹多,半夜开机;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
四、适时施肥。适时施用一些化肥(尿素、过磷酸钙),可较好地调节水质。注意不要施有机肥。
五、其他方式。(一)每10~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这样既可调节水质,又可增加池水钙质,利于河蟹蜕壳。(二)水中蓝藻过多,水质不好,全池泼洒硫酸铜,杀灭蓝藻。(三)每立方米水体用石膏粉20~30克全池泼洒,连用3次,每次间隔3~4天,杀灭池中青泥苔,调好水质。(四)施用光合细菌,使其形成优势种群,借其分解有机废物,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很好地调节水质。
若出现水质太浓或变坏的情况,应采取急救措施,首先换水1/4至1/3,连续两遍后,用生石灰混合河泥成浆泼洒;待水变色后,适当搅动池底,施用一些化肥调节水质。
加强河蟹管理
一、加强防逃设施。秋季的大风大雨会刺激河蟹外逃,故雨季之前要加高加固塘埂,检查防逃设施,并备好防汛物资。另外,蟹池边不能有高秆作物,防逃墙四周最好做成圆弧形。
二、科学投饵。在秋季应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如豆饼、小麦、南瓜等),以利于河蟹聚积体能。秋季正值河蟹育肥时节,应适当增加螺、蚌、动物下脚料以及杂鱼等高蛋白饵料,每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占河蟹体重的5%~8%。
三、加强病害防治。秋季为蟹病的高发季节,极易发生大规模的病害。因而要定期采用内服药(如土霉素、板蓝根、脱壳素等)和外用药(甲壳净等)相结合的办法预防蟹病。最好每15天泼洒1次生石灰:平时应不定期地用漂白粉、蟹宁等泼洒全池。每月用土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拌饵投喂3~4次,立秋后应重点做好河蟹“抖抖病”的防治工作,可用二氧化氯、二氯海因等药物全池泼洒,并结合用新型内服药物(如病毒克星、克抖灵等)内服1周,进行防治。3
冬季度寒塑料大棚在蔬菜种植、水稻育秧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塑料大棚在河蟹养殖上的应用推广却鲜为人知。笔者摸索出冬季增温暂养河蟹方法,其操作应用情况如下:
一、大棚温室建造。
拥有充足、新鲜、清洁、没有农药及化工废水污染的水源,是搞好河蟹增温暂养的前提。大棚温室一般应建在河边、湖边或大的池塘边上,也可使用井水(但须有增氧设备)。
暂养池建成长方形,东西向,长4-10米,宽10-100米,池深1-1.2米,坝、底压实,使其不漏水、水塌边。较大的池塘应布设充气管道,饲养时用气泵从室外充气。为便于起捕和管理,池底可以铺上聚乙烯网片。用土、砖块、木桩、竹竿、铁丝或压膜条把农膜固定好,建成大棚。大棚可以建成斜坡形(斜面朝向南方),也可建成拱形。根据温室大小和形状,在两端和侧边留门,供投饵和日常管理用。
池塘建成后,选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粕、巴豆等药物进行消毒。投入或栽植适量容易存活、不腐烂的水草,以供蟹栖息。放入0.5-1米深的水,待药性消失后,即可投放选购的河蟹。
二、备养蟹的选择。
选好备养的河蟹是温室暂养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所选河蟹最好是同一品种,要求规格相似(一般选择只重50-100克),体格健壮、没有病害和肢残现象。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选择性腺没有发育成熟的一秋龄河蟹。
如果性成熟蟹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就失去了暂养价值。
选好的河蟹最好也进行一次消毒,可选用的药物有漂白粉、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等,消毒后的河蟹即放入温室喂养。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2-5只为宜。
三、投饵喂养。
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温室,可以使冬季大部分时间内温室里水温保持在15℃以上,保证河蟹能够在适宜水温下正常生长。当水温降低至18℃以下时,河蟹摄食强度明显减少,但温室保证了河蟹安全越冬。河蟹可以在温室内培育3-5个月之久。
河蟹在温室内喂养,前期主要是为了使其继续生长,后期则是为促进其性腺发育,积累营养,提高品质,以便上市销售。因此在这两个阶段,饲料种类和投喂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喂养的前一阶段(11月份到上市前一个半月),饵料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浸泡后或煮熟的麦粒、大豆、红薯、蔬菜等。每天投饵量约占蟹重的5%-8%,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上午10-11时投喂,投喂的饵料占3份,下午4-5时投喂,占7份。
在喂养的后一阶段,应适当增加食物中动物蛋白质含量,可以适量投喂小杂鱼虾、蚕蛹、螺蚌肉、配合饲料等,但为降低成本,或动物性饲料不易获得时,仍可按照前述方法投喂,效果也比较好。
四、日常管理。
冬季塑料大棚温室暂养河蟹成功的关键环节,即选好备养的蟹种,保持较高水温和保证良好水质。
为了保持水温,必须注意搞好塑料布薄膜与池塘边的密封,不要长时间打开温室门或频繁地开门,农膜如有破损要及时修补。如果偶尔碰上大雪天气,要及时扫除大棚上积雪。还要根据天气情况,灵活地调整水体深度。日光充足时可降低水深,利于较快地提升水温;连续低温或阴云天气应加水,直至池满。
由于池塘空间小,放养密度大,而投饵较多,水温也比较高,因此河蟹吃剩的饵料和排泻物很易腐败,引起病原生物孳生繁殖。因此每天都应注意观察蟹的摄食情况,随时调整投饵量。同时根据水质情况,每1-3天,在午后气温暖时,把池中的水换去1/5-1/3。换水应缓缓进行,进水和出去在池塘相对两角同时进行,即便于水体交换,又不致使水温剧烈变化。
为了预防疾病,每隔1-2周应在饲料中拌饲适量的磺胺类和抗生素类药物。可以把饲料放在用规定剂量的药物配好的药液中浸泡后,连同少量的剩液一起投喂。如发生疾病应及时治疗,并将死蟹捞出水池。还要防止鼠、蛇等有害生物进入温室危害。
池塘蟹苗管理做好蟹体消毒。蟹苗放入池塘前,要用高锰酸钾或者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高锰酸钾的浓度一般是每升15-20毫克,需要浸泡20-30分钟;漂白粉溶液的浓度在每升10毫克左右,浸泡10-15分钟。
控制放养密度。蟹苗到幼蟹阶段需要一个半月左右,这段时间每亩可放蟹种10-20万只;幼蟹阶段每亩放2.5-3万只;成蟹每亩投放600-1200只。
饵食投放。一般河蟹的投饵量为其体重的10%左右,具体要根摄食习性而定。蟹苗养殖前期,投喂鲜活的水虱子等高蛋白动物性饵料,适量补充蛋黄、鱼粉、豆浆等饲料,每天投喂3-4次。进入仔蟹阶段,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辅以动物性饵料。每天投喂2次,喂养时间定在清早和傍晚,其中,清晨饲喂量占日食量的3成左右,傍晚占日食量7成左右。
河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破坏重要水域栖息地河蟹养殖方式主要有围网养殖、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3种养殖方式都涉及到不同水域的栖息地。围网养殖会直接破坏湖泊沿岸栖息地, 同时间接破坏非围网区底栖生物及其栖息地。河蟹的池塘养殖主要建造于沿湖区, 破坏了大量的滨湖湿地。在全国湖泊围网养殖严格控制后, 大部分河蟹养殖转向环湖地区的原有池塘或新挖池塘, 并没有减轻对原有湖泊的环境和资源压力。
稻田养蟹是否符合生态养殖的标准也需要进一步探讨。稻田养蟹提高了系统中的水稻和蟹类产量, 但是减少了其他生物的栖息地, 尽管这些栖息地的价值并不大。另外稻田养殖中由于混养河蟹, 水位一直保持一定高度, 难以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烤田过程。经过烤田的稻田, 甲烷的排放量较低。稻田养蟹情况下, 甲烷排放情况是减少还是增加有待进一步研究。
河蟹幼蟹培育阶段需要喜旱莲子草 (水花生) 作为栖息地, 间接地促进这些外来物种的泛滥。研究表明, 碎裂化的喜旱莲子草更易于传播和生长。喜旱莲子草大量在河道两岸浅水区生长, 导致原生的沉水植物破坏, 这可能是我国河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河蟹喜欢摄食螺类,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要投放大量螺类。湖泊中捕捞螺类多采用吸螺蚬的泵, 这种作业方式对底栖生物和底质的搅动很大。河道中捕捞螺类是采用切割法进行, 螺类栖息于茂密的水草中, 难以捕捞, 所以直接切割这些水草, 拖取后分离螺类。这对沉水植被, 尤其是螺类喜欢栖居的苦草植被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而沉水植物对水湖泊和河流生态的健康至关重要是众所周知的。
另外沿海的河蟹土池育苗要占用大量的沿海湿地资源。养殖户纷纷建立大量工厂化育苗场等沿海建筑工程, 在没有高额利润时, 这些育苗场房是荒废的。河蟹工厂化育苗时基本上是直接排放污水的, 大量富营养的污水将对相邻海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人工配制海水的任意排放也会导致育苗场周边土壤盐渍化。
排放营养物质在河蟹池塘养殖过程中, 为追求养殖效益, 往往投放大量的饵料。过剩的饵料 (以小杂鱼为主) 和颗粒饲料 (以玉米、小麦为主) 等营养物质以溶解态和非溶解态直接进入水体, 前者最终表现为水体中某些环境因子含量的增加, 另一部分在池塘底泥沉积下来, 再通过底泥的释放进入水体, 大大增加了水体的营养成分氮 (N) 、磷 (P) 等环境因子的含量。河蟹池塘养殖中多采用种植高密度的水草来进行生态养殖, 以提供蟹类栖息地及处理水质。但在夏天高温或阴雨天, 这些水草将消耗大量的氧气, 为了保证充足的氧气含量, 河蟹池塘养殖中经常进行大换水, 尤其是高温季节基本上每晚都要大排大进, 这样大量营养物质将排放到外界河流或湖泊中。而湖泊的河蟹围网养殖直接污染水体, 会导致网围区底质积累越来越厚。
排放有毒的化学物质河蟹养殖中疾病时有发生, 养殖中也经常使用调水的药品和防病、治病的药物。由于养殖中经常排水, 更易造成这些有毒物质的向外界水体的扩散。
对水资源影响水产养殖主要在沿湖地区或沿河区域, 这些区域往往是重要的水源地。河蟹养殖多采用大进大排的粗放式养殖, 严重污染当地水源。
对遗传资源的影响经过多年发展, 作为主要河蟹产卵场的长江口, 河蟹种群的种质状况严重下降, 表现为成体规格明显偏小。研究表明, 采用长江口的蟹苗培养的成蟹和人工育苗培养的相比在规格上并不占优势。这可能和河蟹大规模养殖后, 南北来源的不同河蟹种质混乱所致, 或由于小规格河蟹更易于逃逸所致。在河蟹育苗生产中, 小规格亲体更易于较长时间存活, 价格也较便宜, 所以生产中较多选择小规格亲体, 导致人工繁殖后代种质越来越差。高淳地区采用培育大规格蟹种, 提早放养、早捕的养殖模式。虽然大规格的河蟹非常多, 但由于过早完成成熟过程, 这些亲体留到第二年的5月份进行成功育苗的可能性较小。尤其是土池育苗技术成熟后, 大规模、低成本苗种培育变成可能, 很多育苗场为了降低成本, 往往以偏低规格的亲体进行苗种培育。而在大规格河蟹价格高攀的情况下, 选择的亲体规格将更小。
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河蟹养殖过程中, 要投放螺类和大量的鱼类。这些鱼类主要是湖泊、河道和海洋中渔获中的小型鱼类, 且主要是幼鱼为主。这促进了对湖泊、河道、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天然河道中电捕频率非常频繁, 过去电捕主要捕捞大规格的鱼, 用于人的消费, 所有规格都有利可寻, 造成严重的酷鱼滥捕。同时这些动物蛋白并不能有效被河蟹利用, 很多都被浪费。随着鱼粉价格上升, 对天然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趋势越演越烈, 当前必需解决河蟹替代的饲料源。而利用珍贵的海水渔业资源的高蛋白换取少量的蟹类蛋白是不合算的。
河蟹育苗生产中, 过去多采用丰年虫, 都以从沿海盐场或近海水体中大量捕捞桡足类, 进行冰冻贮存, 供苗种生产时使用。这些桡足类本应该是海洋中天然渔业资源的重要饵料, 这间接破坏了原本就很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4
养殖发展对策综上所述, 各种河蟹生态养殖方式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生态养殖, 仅仅是在养殖的某一环节中采用了一定的生态养殖方式, 但主要环节却不仅属于生态养殖, 相反, 可能是一种生态的灾难。为此,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河蟹生态养殖。
规范河蟹养殖(1) 建立河蟹良种场。全面制订河蟹的种质标准, 设定真正的河蟹良种场, 河蟹良种场从亲体培育, 幼体培养, 扣蟹培育三个养殖环节都要注意良种标准, 只考虑其中一个或两个环节, 不能成为真正的河蟹良种场。 (2) 采用人工饲料。河蟹的摄食方式决定其对饵料的利用率较低, 饵料系数太高;河蟹养殖要真正达到生态养殖的要求, 必需加大人工配合饲料的应用, 限制过度利用湖泊和海洋的天然渔业资源, 国家层面应该在河蟹, 乌鳢及其它众多海水养殖鱼类中要立法控制, 减少利用各种水域的野杂鱼类。有研究表明, 合理的人工配合饲料的应用其实有助于减少养蟹塘氮磷的负载。开展人工养殖低质鱼类如鲢鱼, 螺蚌类, 用于河蟹养殖, 替代野杂鱼才能做到真正的生态养殖。蟹类真正的生态养殖, 就是进行资源的增养殖, 让其利用天然的饵料资源, 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蟹类是不需要养殖的。 (3) 改善养殖设备。河蟹养殖中除增加优质水草种植外, 也要配套生态净化系统或微增氧设备, 提高水质, 减少水体排放或采用循环生态养殖方式进行。这样才能减少其对外界水体环境的影响。
发展保险支持随着河蟹养殖业规模的扩大, 产量的增加, 价格就会回落, 河蟹成为老百姓消费得起的水产品指日可待, 但是要注意重大气候灾害对河蟹养殖业的影响, 高风险水产养殖业要有相应的保险支持, 才能保证养殖户的经济安全。
加强部门合作河蟹养殖业中存在的众多问题, 也给人们一个启示, 必需从整个生态系统考虑一个养殖产业的发展, 同时考虑经济和社会的因素, 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总之, 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控制河蟹养殖规模, 各级水产职能部门, 水利和环保部门应该要联合规范河蟹的养殖, 制订河蟹的生态养殖标准, 限制粗放式的河蟹养殖业发展, 避免发生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