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英语: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缩写为SSRF)是一台高性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工程包括三大加速器,分别是一台150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能在0.5秒内把电子束能量从150MeV提升到3.5GeV的全能量增强器和一台周长432米的3.5GeV高性能电子储存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工程于2004年12月25日动工,于2009年4月完成调试并向用户开放。
地理位置上海光源SSRF (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是坐落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张衡路239号的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和多学科的实验平台。
从2004年12月25日正式破土动工,到2009年4月完成调试后向用户开放。2010年1月19日下午在上海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中国这一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历经十年立项和五十二个月紧张建设,已全面、优质、按期完成工程建设。
布局构造上海光源是极其复杂的大科学工程,包含有众多系统,它们分别涉及超导高频及低温技术、超高真空技术、高精度数字化电源技术、高性能磁铁及机械准直技术、高性能束流诊断技术、先进控制技术,以及先进光束线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部件研制及系统集成难度极高;特别是须在保证各系统性能的前提下达到很低的故障率,以实现提供十几到几十小时的稳定束流、年运行5000小时以上供光时间的预定目。
整体结构上海光源设计为先进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由一台全能量注入器包括:一台15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周长为180米的能在0.5秒内把电子束从100MeV加速到3.5GeV的全能量增强器和注入/引出系统、一台周长432米的3.5GeV的高性能电子储存环、以及首批建成的7+1沿环外侧分布的同步辐射光束线站和实验站组成。
上海光源储存环平均流强300mA,最小发射度4纳米弧度,束流寿命大于10小时。配以先进的插入件后,可在用户需求最集中的光子能区(0.1-40keV)产生高通量、高耀度的同步辐射光,光子亮度大于1019。储存环共有40块弯转二极磁铁、16个6.5米的标准直线节和4个12米的超长直线节,具有安装26条插入件光束线、36条弯铁光束线和若干条红外光束线等共60多条光束线的能力,它可同时为近百个实验站供光。首批建造的5条基于插入件的光束线站,分别是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XAFS线站、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线站、X射线成像与生物医学应用线站、软X射线扫描显微线站;2条基于弯转磁铁的光束线站分别是高分辨衍射线站和X射线散射线站。此外,还将建造一个基于软X射线光束线的X射线干涉光刻分支线站。
每年供光机时将超过5000小时,每天可容纳几百名科研人员,在各自的实验站上,使用同步辐射光进行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
电子储存环在这个硕大的圆形装置中,全能量注入器提供电子束并使其加速到所需能量,无数电子束以接近光的速度在闭合环形的真空电子储存环中运行,并在拐弯时放出同步辐射光。电子储存环是同步辐射光源的主体与核心,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同步辐射光源性能的优劣。为了保证向用户提供在空间位置上高度稳定的同步辐射光,电子束轨道的稳定需要被控制在微米量级。
光束线光束线沿着电子储存环的外侧分布,它起着用户实验站与电子储存环之间的桥梁作用。也就是说这道“光闸”将从电子储存环引出的同步辐射光束“条分缕析”出从远红外到硬X射线等不同波长的同步射光,并按用户要求进行准直、聚焦等再加工,然后输送到用户实验站。1
辐射防护上海光源工程采取了多项措施防护高强度、高亮度的X射线辐射。围绕着周长432米的储存环外围,工程建造了1米多厚钢筋水泥的屏蔽围墙,局部地区进行了屏蔽加厚;在屏蔽墙之外、X射线被引出所到达的用铅做成的光学棚屋和实验棚屋,因为X射线无法穿透铅。
为确保光源开机后实验环内无人,除了采用视频监控、广播通知、响铃、闪灯等提示外,上海光源的运行部门还会派专人进行安全搜索;上海光源实验装置内安装了上百个紧急按钮,开机后按任何一个按钮,机器就会立即切断电源,停止产生X射线,保证人身安全,这一安全控制系统采用的是国际安全标准。每次停机检修的时候,上海光源也规定要先通风40分钟后,通过辐射剂量仪的安全检测后,才能进去检修。
在上海光源工程所在的上海应用物理所园区内,总共还安装了52对中子与伽玛线探测器,建立了一个对光源工程周围环境的专用辐射监测网。
目前,上海光源的实验大厅辐射水平保持在上海的本底状态。进入大厅进行光源实验的科研人员,将全部佩戴一个如口哨般大小的“个人辐射剂量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这个仪器所记录的辐射剂量,对每位实验者的辐射剂量建立个人档案,并专门建立一个数据库。
此外,上海应用物理所还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并编制了专门的教材,对每位光源用户进行上岗前的安全培训。每条线站的负责人对用户实验样品的安全性,也都要事先进行严格检查。2
建设实况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光束线站(BL15U1)是上海光源工程首批光束线站中,第一条进行调试的真空波荡器光束线站。2009年2月6日下午,科研人员完成了调束前准备工作,晚18:00开始正式调束,随即在光束线荧光靶和丝扫描探测器上分别观测到波荡器辐射光斑和光电流,21:30分在实验站铍窗出口处的电离室上探测到波荡器辐射的5.4 keV单色光(3次谐波),并扫描获得该能量下单色器摇摆曲线,实现了首轮调束目标。随后,科研人员连续奋战,测量了波荡器光源3-11次谐波辐射光谱,完成Cu的近边吸收谱的测量和单色器能量标定,测量了微量元素标准样品SRM610(500ppm)和SRM614(1ppm)的荧光谱。
BL15U1线站使用的真空波荡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自行设计和研制,是国内第一台真空波荡器。真空波荡器是决定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能否产生可与高能光源相比的硬X射线的重大关键设备,其结构复杂、工艺难度高,是集高精度磁体技术、超高真空技术、精密机械传动和控制技术等多项高技术于一体的光源设备。BL15U1线站使用的这台波荡器共80个磁周期,周期长度25mm,采用混合型磁体结构,最小工作磁间隙7mm,最大峰值磁场强度0.95T;波荡器为真空型结构,全部磁体和支撑梁处于超高真空环境中;机械传动采用磁列锥度可调、双电机驱动方案,通过控制系统操作实现上下磁列平行模式和锥度模式运行。上海光源首批线站使用的两台真空波荡器原计划整机从美国公司进口,由于该公司制造工期严重延误,为确保进度,上海光源工程经理部于2008年3月决定紧急启动自主研制两台真空波荡器的工作。工程经理部从各相关系统抽调技术骨干组成项目组,集中力量研制,经过设备调研、方案设计、工程设计与评审、非标设备制造和标准设备采购、设备总装和调试,仅用1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内首台真空波荡器的研制,为最后工程节点的可控提供了保证。2009年1月28日,这台真空波荡器完成磁场、真空、机械与控制等性能测试,顺利安装到储存环上;2月3日完成现场准直、真空安装调试、电气安装和联合调试,2月4日调试出光。根据实测的辐射光谱进行优化后,光束线末端的探测器上已观察到波荡器高强度的11次高次谐波辐射,从实测强度归算出的波荡器相位误差约在4度的水平,达到预期目标。3
SSRF 产生的同步辐射光覆盖从远红外到硬X射线的宽广波段。利用低发射度的中能强流电子束和国际上插入件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在用途最广泛的X射线能区(光子能量为0.1~40 keV)产生高耀度和高通量的同步辐射光,使其基本性能在许多重要方面位于目前世界上正在设计和建造中的光源的前列。2
时间表
建筑安装工程: 2004年12月-2006年9月
设备加工与制造: 2005年3月-2007年11月
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2005年7月-2008年3月
调束与试运行: 2008年4月-2009年4月
研发项目普通的X光就能清晰拍摄出人体的组织和器官,而上海光源释放的光,亮度是普通X光的一千亿倍。通俗说来,上海光源相当于一个超级显微镜集群,能够帮助科研人员看清病毒的结构、材料的微观构造和特性。在实验站,同步辐射光被“照射”到各种各样的实验样品上,同时科学仪器记录下实验样品的各种反应信息或变化,经处理后变成一系列反映自然奥秘的曲线或图像。
SSRF已经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先进手段和综合研究平台,也是微电子、制药、新材料、生物工程、精细石油化工等先进产业技术研发的重要手段。还将直接带动中国电子工业、精密机械加工业、超大系统自动控制技术、高稳定建筑技术,以及其它相关工业的快速发展。
生命科学科学家利用上海光源装置,可破解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快速测定蛋白质三维晶体结构,为正在到来的“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创造优良条件,使中国生命科学迅速进入结构分子生物学的世界前列,并从“源头”上促进中国医学、制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利用上海光源的X光显微成像和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可直接获取亚细胞结构图像,给中国科学家提供全新的生命动态视野,这可能成为21世纪初中国生命科学的光辉里程碑
材料科学用上海光源中的高亮度X射线光束,可揭示材料中原子的精确构造,以便设计出更多丰富人们生活的新颖材料。
医学用上海光源中的双色减影心血管造影技术,可为心血管疾患作快速清晰的早期诊断。
微电子利用上海光源中的X射线深度刻蚀光刻技术, 可制造肉眼难以看清的微型马达、微型齿轮、微型传感器、微型泵阀,以及微型医用器件等。工程师们还可以利用强大光速,完成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精雕细刻”。4
截至2015年12月,上海光源首批7条线站共开机提供182123小时用户实验机时,支持课题近7000个。来自365家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和公司的1938个研究组的12674名用户在这里开展实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应用前景同步辐射为许多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最先进又不可替代的工具。利用同步辐射实验技术开展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之众多,应用的领域之广泛,是其它大科学装置无法比拟的。
生命科学和医药学与人类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同步辐射光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领域。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方法是当前测定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最有力手段,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物过程的利器。英国科学家J. Walker和美国科学家R. Mackinnon籍助同步辐射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先后荣获1997年度和200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病毒以及病毒与人体内发生作用的生物分子的结构,对于弄清病毒的致病机理与过程至关重要,利用这些结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设计、合成与筛选,可以大大加快新药物研制的进程。利用这种方法,国外已成功研制出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对于降低艾滋病的死亡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2003年中国出现SARS疫情后不久,中国科学家就利用同步辐射光成功测定了SARS病毒主蛋白酶的结构,为研制抵御SARS病毒的药物提供了重要信息。在医学诊断方面,同步辐射光也展示出了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心血管疾患常导致突发性死亡,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采用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的造影技术可以实现安全、高清晰的心血管成像,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安全、快速的诊断方法。在肿瘤诊断方面,利用同步辐射光的高分辨特点,可以发现很小的肿瘤,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
材料科学是支撑高技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未来的技术革命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型材料的发明,例如半导体、高分子聚合物、合金、陶瓷、超导材料、复合材料、金属玻璃以及纳米材料等,这些具有异乎寻常性能的新型材料将在计算机、信息、通讯、航空航天、机器人、医药、微机电和能源等新兴产业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上海光源所产生的高亮度同步辐射光束,可以揭示材料中原子的精确构造和得到有价值的电磁结构参数等信息,它们既是理解材料性能的"钥匙",也隐含着发明新颖材料的原理来源。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脆弱的,资源也是有限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地球变暖和自然灾害等,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直接威胁,地球和环境科学面临的许多挑战正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分子环境科学以同步辐射X射线谱学技术作为主要分析手段,能在分子水平上描述环境污染物的形态,研究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的复杂化学过程,从而评估污染风险和确定污染治理方案。而基于分子环境科学所建立起来的受环境污染植物的修复技术,以其自然、生态、绿色的特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欢迎,可望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地球科学研究方面,利用高亮度同步辐射X射线作为微探针,将能够深入地了解地壳深处和地幔中矿物的演变和转化,对于矿床地质、矿物、岩石、探矿以及地球化学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是一种高智能度、高集成度的系统。科学家预言,20年后MEMS产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将相当于今天微电子技术所产生的。在微细加工技术中,利用同步辐射X光深度光刻技术,已经研制出微型传感器、微型光电部件、微型马达、微型齿轮、微电子开关和微型喷嘴等,同步辐射光将在MEMS制造技术开发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科学界预计,对线度在几十纳米及以下的集成电路,同步辐射光刻技术将有可能成为主要的光刻手段。
在石化及化学工业中,催化剂起着核心作用,对产出有重要影响。利用同步辐射光可以研究催化机理和催化剂的特性,这有助于研究发明新型催化剂,其结果直接影响到石油化工的效率和产出。在高分子材料改性和开发研究方面,同步辐射光所起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移动通讯和便携式电脑市场的迅猛发展导致对质轻、价低、续航时间长的可充电电池的需求激增,各国的制造商正在为掌握新的电化学反应以开发高性能的电池而陈兵鏖战,而同步辐射光正是他们手中的新式武器。
在许多其它产业研发与检测方面,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硅晶片中的痕量杂质探测分析、飞机发动机和航天器的疲劳测试、纸浆无氯漂白工艺改进、化妆品效果分析乃至新口味凝胶食品的开发等,同步辐射光都将大显其非凡身手。
科研影响借助上海光源的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探索出天然气直接转化利用的有效方法,被德国巴斯夫集团副总裁穆勒评价为一项“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入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与2014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研究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解析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的科学家,该成果被美国科学院院士、膜转运蛋白研究专家罗纳德赞誉为“50年以来的一项重大成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丁洪研究员成功发现了隐藏了80余年的“幽灵粒子”——外尔费米子,荣登欧洲2015年《物理世界》“十大突破”……截止2015年12月,上海光源首批7条线站共开机提供182123小时用户实验机时,支持课题近7000个。来自365家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和公司的1938个研究组的12674名用户在这里进行了实验,已发表论文近2500篇,其中SCI 1区的文章400余篇,包括《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级刊物论文5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
平台特性性能价格比高:储存环的能量3.5GeV,在中能区光源中能量最高,性能优化在用途最广的X射线能区。利用近年来插入件技术的新进展,不仅可在光子能量为1-5keV产生最高耀度的同步辐射光,而且在5-20keV光谱区间可产生性能趋近6-8GeV高能量光源所产生的高耀度硬X光;
全波段:波长范围宽,从远红外直到硬X射线,且连续可调。利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可揭示用其他光源无法得知的科学秘密;
高强度:总功率为600千瓦,是X光机的上万倍。光通量大于1015光子/(S.10-3bw)。高强度和高通量为缩短实验数据获取时间、进行条件难以控制的实验以及医学、工业应用提供了可能;
高耀度:其耀度是最强的X光机的上亿倍,主要光谱覆盖区的光耀度为1017~1020光子/(S.mm2.mrad2.10-3bw)。高亮度为取得突破性科技成果提供了高空间分辨、高动量分辨和超快时间分辨的条件;
时间结构:其脉冲宽度仅为几十皮秒,可以单束团或多束团模式运行,相邻脉冲间隔可调为几纳秒至微秒量级,能为研究化学反应动力过程、生命过程、材料结构变化过程和大气环境污染过程等提供正确可信的数据;
高偏振:上海光源中在电子轨道平面上放出的同步光是完全线极化的, 而离开电子轨道平面方向发射的同步光则是椭圆极化的,因而是研究具有旋光性的生物分子、药物分子和表现为双色性的磁性材料的有力工具;
准相干:上海光源从插入件引出的高耀度光具有部分相干性, 为众多前沿学科的显微全息成像分析开辟了道路;
高稳定性:可以提供十几到几十小时的稳定束流,光束位置稳定度仅约光斑的10%;
高效性:总共将建设近60条以上光束线和上百个实验站,给用户的供光机时将超过5000小时/年,每天可容纳几百名来自海内外不同学科领域或公司企业的科学家/工程师,夜以继日地在各自的实验站上使用同步辐射光;
灵活性:光源可运行于单束团、多束团、高通量、高亮度和窄脉冲等多种模式,可依据用户需求快速变换运行模式,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前瞻性:首批光束线站的科学目标先进,能够满足中国多个学科领域对同步辐射应用的迫切需要,并至少具有30年科学寿命。6
国际地位“上海光源”SSRF能量居世界第四(仅次于日本SPring-8、美国APS、欧洲ESRF),性能超过同能区现有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是世界上正在建造或设计中的性能最好的中能光源之一;SSRF 产生的同步辐射光覆盖从远红外到硬X射线的宽广波段。利用低发射度的中能强流电子束和国际上插入件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在用途最广泛的X射线能区(光子能量为0.1~40 keV)产生高耀度和高通量的同步辐射光,使其基本性能在许多重要方面位于目前世界上正在设计和建造中的光源的前列。2
光源建造规模符合中国国情,投资适中,在宽广的光子能区具有好的性能价格比。光子能量范围优化在0.1-40keV。在5-20keV的硬X射线区,其耀度可接近大而昂贵的6-8GeV的第三代光源。在1-5keV能谱范围内的耀度居世界最高之列;
SSRF将在亚洲地区与日本SPring-8 (8GeV)、韩国PLS (2.5GeV)、中国台湾TLS (1.5GeV)和印度Indus-II (2.5GeV) 等高低能量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一起形成可以与美国和欧洲比拟的能量和性能分布合理的光源群,成为面向世界的同步辐射实验平台。科学寿命大于30年。
积极意义
上海光源能量居是世界上同能区正在建造或设计中性能指标最先进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性能被优化在用途最广泛的X射线能区,。它将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可简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上海光源将为中国的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将为提升中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上海光源具有几十条可向用户开放的光束线和上百个科学实验站,它们将为中国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团簇物理、化学、医学、药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以及微电子、医药、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医疗诊断和微加工等高技术的开发应用,提供不可替代的先进实验平台。仅以生命科学为例,生命科学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科学已成为各发达国家竞相抢占的制高点,因此蛋白质科学技术已成为中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关注点。而以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研究为主要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研究,其中80%以上的工作需要在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进行,所以上海光源将成为中国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不可或缺的大科学设施。
上海光源将对有巨大产业前景的微电子、微机械等高新技术的开发,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在长三角地区存在拥有此类高技术的许多高端用户,故而草拟中的上海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里,已将应用上海光源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潜在用户中囊括了微电子与光电子工艺平台、先进复合材料、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中的上千名高科技开发商。
上海光源作为先进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本身具有很高的现代高科技的融合度和集成度,因此它将成为中国显示综合科技实力的标志性重大科学装置,并为提升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2、上海光源将为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创造优良条件,为组建综合性国家大型科研基地奠定基础。
上海光源首批建设的光束线和实验站居国际先进水平,可同时容纳几百名来自不同学科和高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开展科学实验。几十条光束线和上百个实验站全部建成后,同时容纳的研究人员可达上千名。如此之多的研究人员同时使用上海光源,就创造了特有的科研氛围,为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天然的优良条件,使上海光源自然而然成为综合性的大型前沿研究中心,为萌发新思想、创造新方法和开辟新学科提供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
中国科学院正计划筹建以上海光源等大型设施为依托的上海应用物理国家实验室。该国家实验室在发展光源物理与技术的同时,还将大力开展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性研究,如空间技术向小型化和微型化发展中所需要的新型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与研制、健康领域中疾病的新型诊断技术和新药的设计与遴选技术研究、结构与功能材料研究、强光技术研究、有机化学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等。这个计划组建的国家实验室将成为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综合性高科技研发中心。
3、上海光源将直接带动中国相关工业的发展
上海光源直线加速器实现电子束出束
上海光源的建设将直接带动中国现代高性能加速器、先进电工技术、超高真空技术、高精密机械加工、X射线光学、快电子学、超大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以及高稳定建筑等先进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大科学工程的实践证明,这种带动作用的间接效应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非常大的。
上海光源对于中国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及早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成果,将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中国在某些催化剂和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面有着相当好的基础和科技积累,但加入WTO之后,面临激烈的竞争,催化剂的研发就是竞争的一个焦点。上海光源将是新型催化剂研发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放眼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均已在同步辐射光源上建有专用的光束线站,假如没有高性能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先进技术的支持,中国企业将面临十分被动的局面,因为一种催化剂的成败,会导致进口货和国产品每年的销售差价超过10亿元人民币之多。此外,基于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微细加工技术已成为发展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主要支撑技术,微细加工将在不长的时间内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随着业界对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界估计,对线度在几十纳米及以下的集成电路,第三代同步辐射光刻技术有可能将成为主要的光刻手段。在医疗诊断和新药研究方面,上海光源也将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双光子高清晰度心血管造影技术等。
4、上海光源将产生的社会效益
大科学工程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上海光源的建成是民族自强的体现,它显示了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决心和意志。可预见到,上海光源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基地,国内已建成的大科学工程均已开展这项工作,获得很好的效果。上海光源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在中国更是开历史之先河。中国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构建新体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上海光源的建设将为此增添一份宝贵的经验。
二期工程上海光源中心正在加紧筹备上海光源线站(二期)工程和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与用户装置。“如果说第三代同步辐射光能为科学家拍摄‘分子照片’,那么属于‘第四代先进光源’的X射线自由激光能够对生物活体细胞展开三维全息成像和显微成像,进入拍摄‘分子电影’的时代,以更高的世界级水准推动上海乃至国内各领域科学家向自主创新进军。7
历史沿革1993年12月,丁大钊等三位院士建议“在我国建设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
1995年3月,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则同意,共同向国家建议建设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同步辐射装置。
1997年6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原则同意开展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工程预制研究。
1998年3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项目,总经费8000万。
1999年7月,决定SSRF落址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无偿提供300亩建设用地,原则同意首批拟建的7条光束线和实验站。
2000年7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要求继续开展研究。
2001年3月,SRF预制研究通过专家鉴定。
2002年,开始二期预制研究工作。
2003年7月,中科院正式确定启动SSRF立项工作。
2003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咨公司完成项目建议书的评估。2004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项目建议书。
2004年6月28日,中科院与上海市共同组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专家评议。
2004年6月29日,上海光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批准工程建设指挥部、经理部、科技委、顾问组成立及相关人选,选定主体建筑方案,同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
2004年7月26日~27日,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北京组织专家对上海光源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评估。
2004年1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上海光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4年11月17日~18日,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组织专家在上海召开了上海光源初步设计报告预评审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初步设计已达到开工要求。
200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上海光源项目初步设计。
2004年12月24日,中国科学院批复上海光源项目开工报告。
2004年12月25日,举行上海光源工程开工典礼,正式破土动工。
2006年10月26-27日,上海光源工程5条光束线站和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调整方案通过评审论证。
2007年4月16日,增强器正式开始隧道安装。
2007年5月15日,直线加速器启动调束,当日实现电子束出束。
2007年6月11日,储存环设备总体安装正式启动。
2007年6月28日,直线加速器各项技术指标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2007年11月30日,首批全部7条光束线站前端区设备安装完成。
2007年12月24日 在开工三周年之际,上海光源出光。
2008年5月12日,第一条光束线站——小角散射线站首轮调试成功,将聚焦的同步辐射单色光引到实验站样品处。
2008年12月27日,第一条波荡器光束线站——软X射线谱学显微线站首轮调试成功。
2009年1月28日,第一台真空波荡器自主研制成功,在储存环上安装就位。
2009年2月6日,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线站首轮调试成功。
2009年3月7日,首批建设的最后一条光束线站——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首轮调试成功。
2009年4月中下旬,直线加速器、增强器和储存环、首批7条光束线站通过工程科技委组织的专家测试。
2009年4月26-27日,上海光源工程建设国际评估会举行。
2009年4月29日,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举行竣工典礼,上海光源工程按期建成,总工期52个月。同时,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正式揭牌。
2009年5月6日,上海光源正式对国内用户开放试运行。
2009年7月16日,上海光源完成对用户的首轮开放,期间安排用户实验时间39天。
2009年10月22-27日,上海光源工程通过验收工艺测试。
2009年12月8日,上海光源工程通过工艺鉴定验收。
2010年1月18日,上海光源工程通过中科院和上海市组织的预验收。
2010年1月19日,上海光源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2010年1月19日,上海光源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上海光源以世界同类装置最少的投资和最快的建设速度,实现了优异的性能,成为国际上性能指标领先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
2010年1月19日,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主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视察上海光源。
2010年1月20日,“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入选“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0年1月31日,中国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上海光源。
2010年3月2日,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Anthony J. Leggett访问上海光源。
2010年3月2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视察上海光源。
2010年4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视察上海光源。
201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视察上海光源。
2010年6月28~30日,“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线站研讨会”在江苏常熟顺利召开。
2010年7月23日,泰王国诗琳通公主殿下访问上海光源。
2010年8月10~13日,“上海光源第二届运行年会”在浙江舟山召开。
2010年11月3日~4日,“上海光源第二届用户学术年会”在上海光源召开。
2010年11月12日,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率瑞典皇家技术考察团,访问上海光源。
2010年12月28日,“‘上海光源’通过国家验收”入选“2010‘福田汽车杯’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2011年2月25日上午,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一行,在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晓春陪同下,视察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2011年3月8日~14日,“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在北京举行,上海光源作为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参加展览。
2011年3月25日~27日,“XAFS技术讲习班”在上海光源召开。来自国内及港澳地区约200名学员(其中正式学员100名)参加了此次培训班。
2011年3月28~31日,“2011上海CCP4晶体学培训班”在上海光源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及中国晶体学会大分子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及港澳地区162名学员(其中正式学员100名)参加了此次培训班。
2011年4月27日下午,“科普之旅”启动仪式暨第一期活动——神奇光源探秘在上海光源举行。
2011年5月9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任托马斯·梅森博士来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进行访问交流,并实地参观上海光源。
2011年5月18日~20日,“成像技术讲习班”在上海光源举行。培训班的正式学员100名、旁听30多名。
2011年6月25~26日,“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
2011年7月15~16日,由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和计划财务局主办、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承办的“上海光源二期拟建束线站用户研讨会”在上海光源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代表142人出席了会议。
2011年8月9~12日,“上海光源第三届运行年会”在浙江温州召开。
2011年8月22~26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主办的第33届国际自由电子激光大会(The 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ee Electron Lasers)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自由电子激光领域的科学家参会。
2011年8月25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傅成玉、党组成员、副总裁戴厚良一行,在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等陪同下,访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并就中石化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的全面合作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2011年8月30日,英国Diamond光源副主任理查德·沃克博士访问上海光源,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赵振堂陪同参观,双方就同步辐射光源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2011年9月14日,日本SPring-8工业应用代表团一行6人参观访问上海光源,并研究人员就同步辐射在工业中的应用进行了交流。
2011年10月19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与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就建设精密高压实验专用线站签署合作意向书。
2011年11月3日,美国科学院院长Ralph J. Cicerone先生与美国科学院财务主管Jeremiah P. Ostriker先生来到上海光源参观访问。
2011年11月9日,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Technolo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院长Robin Batterham教授一行14人访问上海光源。 2011年11月11日,美国伯克利大学校长等一行访问上海光源。8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尹维龙 - 副教授 - 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