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胡士托物理大会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胡士托物理大会,指物理学家的是在1987年3月18日时办理的美国物理学会例行三月份研讨会中一场马拉松式学术研讨会议,会议中进行了51场有关高温超导的演讲。命名缘由是比照1969年的胡士托音乐节。

简介胡士托物理大会,指物理学家的是在1987年3月18日时办理的美国物理学会例行三月份研讨会中一场马拉松式学术研讨会议,会议中进行了51场有关高温超导的演讲。命名缘由是比照1969年的胡士托音乐节。

在1980年代中期的一连串高温超导体突破之前,大多数的科学家因为高温超导体所需的极度低温而认为要使其应用在日用上是不可能的。然而在1987年3月,因为陶瓷超导体的温度成功地到达当时最高的超导转变温度,使得物理界掀起一阵骚动。 该超导体是由朱经武博士于休士顿大学合成,其超导转变温度为零下139摄氏温度(134克氏温度),而零下139摄氏温度已高于液态氮之沸点,科学界因为此突破而振奋不已。

由于这项突破是在美国物理学会例行的三月份研讨会 (March Meeting) 开会前不久才公布的,以至于没有相关论文被排入三月研讨会议程。即便如此,学会依旧将这项突破排入最后一部分的讨论时间中。该主题的主持人为物理学家美林·布赖恩枫,一位超导体研究者兼该次会议的主办人之一。原本预定是在希尔顿酒店于7:30 pm开始,但兴奋的科学家早已在5:30就开始排队了。

主要研究者如朱经武与卡尔·米勒(其后来因超导体获得1987年之诺贝尔物理奖)被给予10分钟来阐释他们的研究内容,其余相关学者则有5分钟使用。将近2000位科学家尽其可能想办法钻进会场中。无法找到座位的科学家们挤满了走道,进不去的则围绕在会场外的电视旁。讨论于3:15am结束,但许多人留下来在希尔顿酒店会场外的大厅或休息室继续讨论直到黎明到来。

该会议引起了主流媒体对于超导体的关注,全世界的实验室也因此开始了一场提高超导转变温度的竞赛。

在隔年,两个新种的铜氧化物超导体被成功地合成出来-铋基(简称BSCCO)与铊基(简称TBCCO)的材料,两者的超导转变温度都高于110克氏温度。

因此,在1988年三月,在纽奥良举办的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份研讨会会议,学会仓促地组织一个特别的晚会“胡士托物理大会-II”来强调全新且首创的“三位数的超导体”合成与性质。会议的编排与在纽约时一样,专题讨论的参加者中,有些是来自胡士托物理大会(纽约那次),但也有许多新的大会来宾如泰米尔·达塔(来自南卡罗来纳大学)、艾伦·赫曼(当时任职于阿肯色州大学)以及BSCCO的共同发现者劳拉·格林。

在2007年3月5日,曾参与过胡士托物理大会的科学家们在丹佛召开该年三月份研讨会会议并向20周年的胡士托物理大会致敬。而这次的“重聚”再度由布赖恩枫主持。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嘉骞 - 博士 - 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