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槟榔树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槟榔树(Areca catechu)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的种子。而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叶。槟榔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于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干,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槟榔子是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另有同名电影作品《槟榔》。槟榔果实在台湾、东南亚、我国湖南等地经常被嚼食,根据个人体质对生物碱耐受不同,可产生面红发热兴奋,甚至如醉酒卧街的各种情形。

形态特征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

叶簇生于茎顶,长1.3-2米,羽片多数,两面无毛,狭长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顶端有不规则齿裂。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轴粗壮压扁,分枝曲折,长25-30厘米,上部纤细,着生1列或,2列的雄花,而雌花单生于分枝的基部;雄花小,无梗,通常单生,很少成对着生,萼片卵形,长不到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4-6毫米,雄蕊6枚,花丝短,退化雌蕊3枚,线形;雌花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圆形,长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长3-5厘米,橙黄色,中果皮厚,纤维质。种子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烂状,胚基生。花果期3-4月。

生长环境槟榔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植物,长期生长在热带雨林环境下,形成了喜温、喜湿、好肥的习性,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区和日温差变化不大的环境下生长较好,适宜在年平均气温21°C以上冬季无霜的地区种植,最适生长温度25~28°C,当气温降至16°C时会发生落叶,5°C时出现落果,3°C以下时幼苗易受冻死亡,成年树则叶片枯黄,心叶萎缩。槟榔喜潮湿环境而忌积水,年降雨量1200m以上的地区能生长,1500~2200mm地区生长较好,1700~ 2200mm地区对生长更有利。空气湿度高(80%左右)且长期稳定对生长有利。槟榔幼苗期及幼龄阶段需要一定荫蔽才能生长良好。一般幼苗期荫蔽度宜在50%~60%,定植头两年的幼树宜在40%,以后随树龄的增长增加光照,至成龄后则全光照对花芽分化及开花结果有利。海南的种植经验表明:槟榔成龄树树冠有阳光曝晒、基部有荫蔽覆盖是最好的生长条件。槟榔适生于土层深厚(60cm以上)、土壤疏松、富含有基质、保水力强、排水良好的砖红壤土和砂壤土。土壤条件是影响槟榔经济寿命长短的关键因素。槟榔树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即使遭遇强台风也不易吹倒或吹断树干,但台风会吹裂槟榔叶片,影响翌年的花序形成从而导致不开花。常遭台风侵袭的地区易出现大小年结果现象,产量不高。1

喜高温湿润气候,耐肥,不耐寒,16℃就有落叶现象,5℃就受冻害,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年降雨量1500-2200mm地区适宜生长。幼苗期荫蔽度50%-60%为宜,成年树应全光照。以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种子有果内后熟特性。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海南、台湾两省栽培较多,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

主要价值药名 槟榔

别名 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药材基原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inn.的种子。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用药禁忌

气虚下陷者禁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单用杀虫,可用60-120g;或入丸、散。

药理作用

⒈驱虫作用:

⑴ 对肝吸虫的作用:

①对肝吸虫的体外抑虫作用:

查传龙等报道槟榔的水煎醇沉液(1×10-2、1×10-3和1×10-4)对肝吸虫均有明显的体外抑虫作用,与正常培养组比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