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鲈是一个物种, 学名: Lateolabraxjaponicus。为辐鳍鱼纲鲈形目真鲈科的其中一种。栖息在淡海水交会处。初春在咸淡水交界处产卵。性情凶猛。以鱼和虾为食物。
基本信息品名: 七星鲈
英文名: Japaneseseaperch
命名者: Cuvier,1828
科别: 狼鲈科
学名: Lateolabraxjaponicus
俗名: 花鲈、青鲈、鲈鱼、七星鲈
可否食用: 可
产地分布于黄海、东海、日本至南中国海的沿岸及河口域。中国沿海亦有产,但现以养殖种较多。
产期盛产期︰9-2月
产期︰3-4月
形态特征体长椭圆形而侧扁,背部稍隆起。口端位,下颌稍突出于上颌。上颌骨后端平截并延伸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锄骨与腭骨均长有绒毛状齿带。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隅角处有1根强棘,腹缘有棘突3根,主鳃盖骨有2根棘。被细小栉鳞,不易脱落。背鳍硬棘与鳍条间有深缺刻,具硬棘13根,软条13根;臀鳍硬棘3根,软条8根;尾鳍叉形。体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色。体侧上部散在黑点。背鳍黄褐色,散在黑点;臀鳍黄褐色而具暗色斑纹;尾鳍澹色至灰黑色。
养殖设施鱼池鱼池为水泥池,建于塑料大棚内,每个鱼池面积在200~300平方米、水深1~1.5米。池角成圆角,池的内壁和池底用水泥砂浆抹平,池底呈漏斗状,倾斜度在10%。鱼池进排水独立,排水口安装滤水插管。新池建成后,进行浸泡除碱,先用清水浸泡2天,然后洗刷池壁,更换新水再浸泡,浸泡时间为10~15天。1
蓄水池蓄水池能完全排干,水容量为总养成水体的1/3以上。
增氧设备每100米鱼池配备功率为0.75千瓦增氧机1台。
废水处理池废水处理池水按大棚养殖水体15%配备,废水排放符合SC/T9101-2007的规定。
鱼种放养经驯养后,挑选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逆水性强、体表完整、无畸形、无病无伤的苗种放养,规格900克/尾,密度10尾/米²,放养前用浓度3%的食盐水溶液浸浴10~15分钟。1
饲养管理饲料主要为浮性膨化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2%以上。投饵实行“四定”。
定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应符合NY5072-2002的规定。
定量:水温10~15°C,日投饲量为七星鲈鱼体重的0.5%~1%;水温15~20°C,日投饲量为七星鲈体重的1%~2%;水温20~30°C,日投饲量为七星鲈体重的4%~5%;水温30°C以上,日投饲量为七星鲈体重的2%~3%,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
定时:正常生产期间,每天投喂2次,上午5-6时、下午6-7时。
定位:饲料投放在距池边1米固定的饲料台内。1
水质管理每天检测水质一次,主要水质指标控制在: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pH为6.8~8.5,氨氮≤0.10毫克/升,亚硝酸盐≤0.05毫克/升。随季节和水温变化加注新水调节水质,每次换水15~30厘米。每天吸污一次,24小时开动增氧机。
日常管理每天早、中、晚各巡池一次,观察水质变化、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及时调整喂量,清除池内杂物,保持养殖池内清洁卫生。1
病害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做好鱼池和工具的消毒工作。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