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蚕褐僵病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蚕褐僵病又叫灰僵病,蚕真菌病中还有灰僵病,染病后体表有褐色斑点沿背脉管呈虚线状,俗称花僵蚕。死后体表长出白色菌丝并生出灰白色椭圆形分生孢子,血液中有圆筒状短菌丝,体表菌丝有的卷缩,相互扭结成木耳状,其致病菌是玫烟色拟青霉菌。

僵病的发生与传播桑蚕僵病是真菌病的总称, 因患病蚕死后尸体会僵硬 (曲霉病蚕尸体有的仅为局部硬化) 而得名。根据病原和僵尸颜色, 僵病又分为:白僵病、黄僵病、灰僵病、绿僵病、黑僵病和曲霉病等。

僵病的传染途径是接触传染。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接触粘附在蚕体上, 在适宜温、湿度环境下发芽, 生成芽管穿入蚕体内, 形成营养菌丝, 摄取蚕体营养, 同时分枝, 增殖到致病数量后, 蚕开始表现病症, 体表出现淡褐色油渍状病斑, 有的僵病出现黑色焦状斑, 病菌在蚕体繁殖致死量时蚕就死亡。死后尸体由软变硬, 1~2天后, 尸体上渐渐长出肉眼能看见的白色气生菌丝, 不断长出分生孢子, 覆满体表, 最后出现该僵病固有色。染病出现病斑时如遇眠期, 病轻的当龄仍能蜕皮, 病重的则不能蜕皮而死。带有病斑的蜕皮壳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也会长出气生菌丝, 长满分生孢子。长有分生孢子的病虫尸体及其蜕皮壳又成为新的传染来源。

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可在空气中随气流和风传播, 气流和风是传播媒介;曲霉病菌还可致使蚕种发霉, 发霉蚕种是小蚕期发生曲霉病的传播媒介;粘附有病原真菌孢子的桑叶也是传播媒介。

研究查明桑粉虱会被拟青霉菌 (灰僵菌) 寄生, 其尸体粘附在桑叶背上, 用这种桑叶喂蚕, 小蚕经36小时、大蚕经60小时后身体就出现黑褐色病斑。接触桑粉虱为害叶致病的, 其病斑首先在腹面出现, 大多数蚕足垫及附近有黑斑呈现焦脚状。2~4龄蚕受感染, 如能入眠, 轻症者可蜕皮自愈, 重病的成为半蜕皮或不蜕皮而死亡。病蚕死时尸体头胸伸直, 不久长出白色菌丝直至盖满全身, 此时症状似白僵病, 容易把灰僵病误判为白僵病。几天后白色的尸体表面才转变为灰色, 即已长出大量分生孢子。即使在5龄末期用桑粉虱为害叶喂蚕1天, 也会致蚕严重发病, 在化蛹前或化蛹后僵死。

暴发与流行的原因分析桑蚕病害流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大量的传染源, 有传染途径和传播媒介, 大量易感寄主 (蚕或其它能患同种疾病的昆虫) 的存在, 环境条件很适合病原寄生和繁殖。今年春广西雨水天气较多, 空气湿度较大, 这种气候条件很适合僵病真菌的寄生和繁殖。可见, 没有大量传染源, 是难以造成大流行的。

防控对策1 加强桑园的治虫, 及时扑灭桑粉虱, 避免桑园粉虱大暴发;及时用叶, 加强桑园通风排湿, 防止多湿环境诱发粉虱灰僵病、产生大量的桑虫尸体和传染源污染桑叶。成片桑园要组织统一喷药防治桑粉虱, 可用万灵90%可湿性粉剂5 000倍, 通杀粉虱卵、若虫和成虫, 残效期为12~15天。因万灵毒性大, 配药时浓度一定要准确。

2 桑园必须进行夏伐和冬伐, 全面清园晒园, 清除桑园残叶, 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减少桑园害虫发生真菌的数量。

3 加强养蚕的消毒防病。养蚕前和养蚕后要及时进行蚕室和用具的清洁和消毒;收蚁及各龄蚕眠起后使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勤除蚕沙, 重视提青分批, 及时拾去病蚕和尸体, 并将病蚕和尸体深埋或焚烧;养蚕村屯禁止晾晒僵蚕;蚕粪应集中运到蚕沙坑堆放, 进行薄膜密闭覆盖和高温发酵等无害化处理, 防止病原菌繁育、扩增和传播, 产生大量的僵病传染源。

4 桑粉虱为害的桑叶及被白僵菌污染的桑叶如还要用来养蚕, 应在采叶前半天用含有效氯0.3%的漂白粉液 (1公斤漂白粉加水90~100公斤) 或强氯精液 (1公斤含量80%的强氯精加水270公斤) 全面喷洒消毒桑叶, 杀灭粘附在桑叶表面的病原菌, 避免桑叶传播蚕病。小蚕共育的桑园如桑粉虱为害严重, 不能用于共育喂养小蚕, 应改用或购买其它无虫害的桑叶, 避免共育小蚕发生僵病, 造成严重损失。

5 蚕室要经常开窗通风, 净化室内空气;使用熏烟消毒剂消毒蚕室, 可有效杀死室内飘浮的分生孢子, 减少空气传播机会。

6 保持蚕室、蚕座干燥, 创造不利于病原真菌寄生和繁殖的环境。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