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C)是用手势比量动作,根据手势的变化模拟形象或者音节以构成的一定意思或词语,它是听力障碍还有无法言语的人(即聋哑人)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的语言,它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而对于听力障碍的人来说,它则是主要的交际工具。
手语与语言的差别则主要在于语音这个问题上和聋哑人是否以手势进行思维。
2018年7月1日,中国实施《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发布。1
发展历程古代就有手语的存在,并非专为聋人所有,古人靠手势来传达沟通意见,而后才慢慢产生语言。古人以打猎耕种为主,社会上需要遵循的规则也少,因此聋哑人较能适应生活,但文化发达后社会进步,抽象的符号也多,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只好藉手语来表达沟通情意了。
手语历史悠久,但是正式的聋哑教育却是四百多年前才发展的,可考察到的是法国第一位伟大的聋教育家德雷佩神父,为了需要,自己创造发明手语以利管训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为国立聋校,他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他的助手认为应该编手语字典,也花很多时间致力于手语编辑工作,可惜手势太复杂,不能广泛被人使用,何况一个字有时往往需要用许多手势方能解释清楚,尤其抽象的表达更难,所以在1880年后只好改用口语法教学。
美国在1817年设救济院,收容聋者并开始使用手语。日本模仿力强,1880年也在东京设立第一所聋人学校,而后大阪、京都也都相继成立聋校。1895年起台湾被日本人占据50年,在这段期间日本人在台湾的台南、台北成立聋校,所使用的手语大多是东京、大阪型。
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耐德夫人,在大陆山东成立启瘖学校,她采用口语教学,出版一套用贝利字母拼音编辑的《启瘖初阶》读本,聋人间也有他们使用的大陆型手语,而且广行于北平、上海、南京和广东,甚至香港各地。
1945年台湾光复,在台的日本老师被遣送回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有些大陆聋校的老师栈台北启聪任教,于是台北混合了一些大陆语。左营启英聋校姜校长毕业于大陆启瘖学校,则采用大陆系手语。再加上聋胞散居各地,北、中、南三所聋校地区隔离,于是聋人所使用的手语逐渐现差异。
2018年7月1日,中国实施《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发布。1
与语言区别手语与语言的差别则主要在于语音这个问题上和聋哑人是否以手势进行思维。语言学家根据语言的语音属性认为手语是一个符号,而非语言;耳聋教育专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聋哑人本身根据手语的语言属性认为手语同样是语言,它是语言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然而,手语不能和书面语绝对地对应起来,聋哑人书面语言要受到手语的限制,不能形成正确的书面语言,虽然手语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语言,但手语所具有的语言的属性说明,手语应该作为语言的类型之一。
教育-- 在18世纪以前,手语普遍用来对聋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
-- 1880年在意大利米兰会议上,健听权威人士做出排除在课堂使用手语教学,排斥聋人教师在欧洲学校执教;同时美国学校也遭遇同样的损失,聋人教师原本占全体聋校教师数量的百分之四十七,减少到一位数字。
-- 取代手语教学方式,几乎所有学校实行口语教学方式,使得聋童教育沉寂在一个黑暗时代长达100年之久。
-- 虽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聋童最好通过手语来学习,但聋教育仍然没有完全从米兰会议和聋人教师数量锐减的沉重打击中恢复过来。
-- 手语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
--面部表情、体态语言、视觉空间位置都是手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 虽然聋人认为他们属于语言学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研究支持这一观点),政府和其他机构仍给聋人贴上 “残疾人”的标签。
-- 当前世界上有四千多种记载的口头/书面语言,如果更多的国家重视手语,这个数目将急遽上升。
-- 语言是文化的根基。
中国手语手语研究推广
研究、推广手语的职能最初由原中国盲人聋人协会负责。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原中国盲人聋人协会并入中国残联,该职能自然转由中国残联负责。1995年,国务院“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明确了中国残联负责研究、推广手语的职能。2001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机关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再次明确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承担“负责盲文、手语的研究与推广”的职能。
规范统一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至1988年
手语是聋人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存在众多的地方手语,给聋人之间交流带来了不便。确定规范和统一的手语,对于实现聋人“平等、参与、共享”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手语的规范和统一工作:
——1959年,当时的中国盲人聋人协会整理修订了《聋人通用手语草图》,报请原内务部、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批准试行,先后共出版了4辑、含2000个手势图示。
——1960年,原内务部、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批转中国盲人聋人协会“关于修订聋人通用手语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了修订通用手语的原则,即:手语与现实生活相一致的原则、手势与手指字母相结合的原则、手语与口头语、书面语相一致或接近的原则、保持形象化和清晰易辨的原则,要求各地在试行期间应向聋人群众宣传通用手语的重要性,同时,并应说明,推行通用手语并不排除地方手语,两者可以并存。
——1979年,原中国盲人聋人协会在草图的基础上重新绘图,又出版了两辑的《聋人通用手语图》,1982年讨论和制定了640个新词手势动作,并由民政部、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批准试行和推
广。
——中国盲人聋人协会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召开过四次手语工作会议,为制定规范统一的通用手语做准备。
②、1988年-2001年
1988年,中国残联成立以后又组织专家在原有手语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有声语言和手指语的使用,编辑出版了统一规范的《中国手语》,1990年又编辑出版了《中国手语(续)》,这已成为我国手语规范、统一成果的具体体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制定的历次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聋教育的文件中,多次提出要推行和使用中国手语,明确以规范统一的《中国手语》作为我国官方推广的通用手语。1991年,民政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下发《关于在全国推广应用〈中国手语〉的通知》([1991]残联宣字第138号),提出在公共场合、学校教育教学方面必须使用《中国手语》、高校特教专业应将《中国手语》列为教学内容等要求。在这期间,由中国残联和中国聋人协会举办的国家级手语培训班达4期,培训手语翻译数百人。同时,各级残联也举办了不同层次的中国手语培训班,培养了相当数量的手语翻译人员。
③、2001年- 至今
——修订《中国手语》。为适应新形势需要,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中国聋人协会于2001年7月,共同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组织了由聋协主席、聋人代表、手语专家、聋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中国手语修订专家小组对原《中国手语》进行修订。整个修订工作,历时近2年,最终于2003年5月完成并出版发行。朴方同志为此题词:“规范中国手语,畅通交流渠道”。 ——开展全国性问卷调查。为充分了解各地对手语研究和推广的意见和建议,2004年6月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中国聋人协会又在全国范围进行问卷调查,广泛地征求了特教学校聋生、社会成年聋人、聋校教师、手语翻译以及热心学习手语的健听人对手语研究与推广工作的意见。全国共有27个省、市、自治区参与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547份,数据收集完毕后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处理,采用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列联表统计分析。调查数据显示:不同被调查者均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工作为继续解决手语统一和规范问题,特别是手语为教学服务、手语拼打规则研究和手语词汇丰富问题;近80%的被调查者同意将《中国手语》作为全国统一、规范的聋人手语加以推广;有8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手语》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系统培训和宣传不够;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将聋校师生作为推广中国手语的重点对象,更有80%被调查者建议在聋校开设手语课程。
——积极推进《中国手语》标准化。经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中国手语国家标准于1994年开始研究制定。该研究在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中国聋人协会直接领导下,由中国残联所属的中国康复科学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共同研制,经历十几年的努力,2005年6月,征求意见稿已初步完成。经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中国聋人协会同意,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手语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省级残联教育就业部和聋人协会组织当地聋人代表、手语研究人员和手语翻译工作者认真讨论,同时,也请专家、残疾人康复标准委员会委员认真研究,提出修改建议。
——研究、编辑部分专业领域手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计算机和互联网聋人数量日益增多,这对计算机专业手语的研究、编辑提出了要求。2002年初,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中国聋人协会共同委托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根据《中国手语》的编写原则,研究、编辑计算机专业手语,作为《中国手语》的补充。该书已于2004年正式出版,词条总数近1200多条。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中国聋人协会还分别委托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研究、编辑美术专业手语和自然科学专业手语,目前这两类专业手语正在进行编辑当中。
——编辑出版《中国手语日常会话》。鉴于学习中国手语的健听人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2003年7月起,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中国聋人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中国手语日常会话》,采取情景对话形式,使健听人更快的学会常用手语,更好地与聋人交流、为聋人服务。目前已正式出版。
——编辑出版《中国手语培训教材(试用)》 为推广规范、通用的中国手语,为广大聋人创造无障碍交流环境。2006年1月,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和广州市手语研究会共同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了《中国手语培训教材(试用)》。
——出版中国《手语视频软件(系列)》 为满足中国手语教学研究与推广工作的需求,2005年5—2006年6月,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先后组织专家对郑州市聋人百科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聋人百科网)开发的中国《手语视频软件(系列)》进行并通过了评审。由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担任监制的中国《手语视频软件(系列)》已于2006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同年11月该软件系列已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开发研制“中国手语视频资源库” 在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的指导和帮助下,郑州市聋人百科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聋人百科网)完成了“中国手语视频资源库”的开发工作。 该资源库的建成对中国手语的学习、研究、考评、竞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召开手语工作座谈会。2004年4月5日-7日,召开了“关于加强中国手语工作座谈会”,邀请了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聋协、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中科院计算所、北京市残联、上海市教委、在京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以及社会聋人代表对手语工作进行座谈,与会人员纷纷发表意见,对手语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议,认为手语工作应从政治的高度加以重视、科学的态度加以研究、客观的角度来满足聋人需要。
——多次举办“中国手语培训班”。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中国聋人协会在20世纪九十年代先后举办过4期全国性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部分聋人协会主席、聋校教师和手语翻译,推广了中国手语。2004年12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了“第一期国家级骨干手语翻译培训班”,为建设国家级手语翻译队伍奠定了基础。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残联系统手语工作负责人、手语翻译以及部分聋校教师近9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班。培训班主要介绍了《中国手语》的修订原则,培训了《国际手语》常用词汇、《计算机专业手语》、《中国手语》的新增词、修订词、手语的分类,讲解了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开发的《中国手语合成系统软件》等。力图通过培训,培养一支既精通中国手语又擅长国际手语的翻译队伍,以便为国内外聋人朋友提供更好服务,同时也为建设国家级骨干手语翻译人才库做好储备。与此同时,各地也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专、兼职手语翻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专、兼职手语翻译约3万人(含聋校教师、残疾人工作者、聋人家属、社会热心人士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手语的研究、推广工作颇具成效,已初步形成“学手语、用手语”的社会氛围。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和部分地方台开办了手语专栏节目,促进了不同地区聋人之间、聋人与健听人之间的交流。一些地方还成立了地方手语研究机构,如广州市、浙江省、北京市、绍兴市、苏州市、大连市等。中州大学率先在全国开设手语研究专业。中科院计算所等有关科研单位也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发中国手语辅助教学软件。
4、需要使用手语的人口:据统计我国现有聋人人口2057万,按每个聋人有直系亲属四人计算需要使用手语的人口应该在一亿人左右;此外特殊教育工作者、服务行业、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手语爱好者也是一个很大的使用手语的群体。
④、中国台湾手语
由于日本曾对台湾有过长达50余年的统治,在这统治期间,日本实行奴化教育的同时,日本手语也进去了台湾;因而,现在台湾手语更多的是受日本手语的影响,而更接近于日本。
汉语手语字母
手语可以表示十个数字和26个常用字母,还有汉语里面常用的字母组合,包括ZH,CH,SH,NG等,这样常人说的每一个字,都可以用手语进行精确的表示,不会产生歧义。但是日常常用的单词,比如“你好”,“再见”,“早晨”,“太阳”等等,还是有专用的手语单词来快捷表示的,只有在人名,地名,专业术语等较难表示的单词时才会采用标准手语来表示。另外,在遇到手语方言的问题的时候,也就是不同的聋校教的手语有出入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标准手语来对照。
进行修订完善
国家语委与中国残联于2011年共同设立重大科研项目,支持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规范标准的研制。2015年,“国家通用手语标准”和“国家通用盲文标准”两个重大课题顺利结项,形成《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两项成果,在全国55个单位(含特教院校、残疾人专门协会、盲文出版单位)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试点,并在试点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完善。1
指唇语《指唇语》,它是用右手声母和唇型韵母(或附加左手韵母)来辅助汉语口语教学的一种手语方案。特点是:手口并用,侧重“声(介)母+唇型”手语模式,兼顾单、双手使用,适用于聋人家庭和学校口语教学。指型文,作为记录双手指语的书面符号,可应用于各种场所的聋人无障碍标识。
我国民间有传统数字手语,即一指一、二指二、三指三、四指四、五指五、挠六、捏七、杈八、钩九、握拳零,数字手语的指式是:食指一指伸开表示数码1;中指和食指二指伸开表示数码2;中指、食指和拇指三指伸开表示数码3;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伸开表示数码4;五指全部伸开表示数码5;五指半弯、呈“挠”指状表示数码6;中食拇三指半弯、对齐呈“捏”指状表示数码7;拇指和食指二指伸开呈“杈”状表示数码8;食指一指半弯、呈“钩”状表示数码9;五指收拢、呈“拳”状表示数码0。《指唇语》方案里的声、韵母指式来源于上述指法规范。
价值听觉障碍者沟通的方式有口语法,手语法及并用法,虽然目前世界潮流系以口语法为主干,但无可否认的手语仍不失其正实的价值。聋生要一口气才发一个单音很累,所以聋生不爱讲话而喜欢手语,除了养护训练课(上课时戴上助听器,便于口语教学)外大部份是手语教学为重,或采并用法,尤其初、高中生、或全聋者都必须依赖手语沟通。
聋人之间为了简便,往往喜欢打自然手语,但文法欠顺。例:“我聪明不是”“我收到有”“她漂亮很”“你衣穷”(你穿的衣服太少了),还有一些聋人之间的专用语,于是造成语文程度较差或词句颠倒的现象,因此在校时我们尽可能的指导他们打出文法手语,或配上口语以弥补语文能力的短缺。目前北极光手语社区推广的手语都是统一的新手语,但愿学员带动扭转聋人的语文。但初与聋人沟通时的话语仍要“简短、具体”方能引起共鸣,因听障全赖眼力看手势易疲倦,还有千万别问一些文绉绉的抽象话,例:你们学校风气如何?学生的气质怎么样?聋人往往以打手语的好坏来评价对方,因此长官莅校一定先学会一、二句打招呼用语,视察时很受聋生敬爱。所以最好以对方能接受的手语程度来沟通较好,万一有一些打不出来手语就宜用谈,但也以简短、易懂为主。
学手语并不只是便于与聋者和哑巴沟通,常人间也可以使用,如吵杂的工厂,公共场所,用手语沟通方便多多,手语研习班中的年长者表示,年纪愈大,听力愈差,因此想及时学手语,以便教会家人,便于沟通。身任教职者表示教儿童手语歌(童谣),可以促进儿童唱游表演创造能力。人人可学,老少皆宜,各行各业人士皆可使用手语,还有无法说话的人也可以使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当然他也可以写字,但是写字相对来说比较限制,聋哑人亲人表示学手语可以减少误会,增进情感。例如:有位牙医自从学会手语后,聋人竞相传告,凡有患者皆到他诊所,业务蒸蒸日上,其余好处不胜枚举。
特性社会性手语对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来说是最好的语言,是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交流和学习知识的手段。每个民族都有他的本族言语,对本族言语蕴蓄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不是一个民族。但生理上的残缺和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自然而地形成了一个集团。交际手段的需要产生了他们的特殊言语――手势语。手势语实际上是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的“民族言语”――社团语言,他们对手势语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手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手语是由劳动产生,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伴随着语言一起成长,依赖于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同时要受到社会和语言的制约。语言的产生先有口语式的喊叫还是先有手势式的交流,目前尚有争论,正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有的人认为,人类最初的语言不是有声的语言,而是手势语。有声语言是在手势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德国心理学家冯德(w.N.wundt)认为,最古的时候,人们用“手势语”表达思想,声音只用来表达感情,(《语言学系列教材 应用语言学》桂诗春(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到了后来,人们才用声音来表达思想。苏联的语言学家马尔(Mapp)也认为人类开始时只有“手的语言”,(《语言学系列教材 应用语言学》桂诗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后来才被有声语言代替。正是古代猿人的直立行走、前肢变为手,使得猿人用身势语进行交流成为可能,由于生理上的进化和交流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有声语言,而作为没有声音的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来说,随着社会的进化和语言的发展,手势语越来越丰富、规范,而成为现代独立的一种语言。自60年代以来,由于欧美两地对听障人手语的重视并且正式把它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对象,使得手语在欧美国家已经作为语言的一个种类而进行研究。在欧美,不光是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要学习手语,对于接触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比较多的人来说,他们同样也在学习手语,以便与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更好地交流,更好地为听障人服务,促进了手语的进一步发展。
手语是约定俗成的产物。“约定”的意思品“共同议定”,“俗成”的意思是“大众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当然,这里的“共同”最初是由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自己在生活和交流中双方都能理解的手势,当形成大家都能理解时,则形成了一种默契,在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中形成了一定的习惯。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由于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加入,对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手语进行归纳、研究和创造,使得手语的词汇量不断丰富,手语不断的规范化,形成了现在的这种手势语言。
规律性手势的起源是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而把手势作为一种语言,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则和聋人教育同步的。在没有聋人学校之前,社会的个体的简单的形象根本不称为手势语。聋教育的发展,教学上的需要和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彼此的需要,使手势语的词汇逐渐增加并形成它的言语规律,进而形成了一种语言。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聋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手语,开展了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研究,发表了论文、专著。从手语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证明手语的语言价值和地位,从手语构成的表意法(摩状、会意、指示、借代、综合等)、构词法(词根、词缀)、造句法(所谓“倒装句”、“省略句”)三方面作了初步分类、归纳、整理,认识了手语的结构体系。
中国手语采用表意法来表达词的意义,沈玉林在《中国手语与美国手语表意法比较分析》(《特殊教育研究》1998.4)中把中国手语归纳为五种表意方法,即摩状、会意、指示、借代、综合。摩状是用手语直接模仿事物所具有的明显的外观形状,例如“床、桌子、椅子”等;会意是将一些不宜于直接模仿的或比较抽象的事物,采用与这类相关联的事物来间接的表达该词的意义。如“牛奶、表扬、自来水”等;指示就是用手指直接指点(指向)所表达的事物,例如人体器官、方位、人称等。借代就是直接借用有声语言的语音或字形,用拼打指语或模仿字形、书空字形等的方法来表达词的意义。如“之、山、细”等。
上海教育学院蔡浩中在《简论聋人手势语的构成要素》(《现代特殊教育》1994.1第11页)中认为手语词类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但不用量词,没有叹词,而且词的兼类现象较多,手语句子有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有主谓、主动宾、主动补等句子的结构,有宾语前置、定语倒置、状语倒置、省略介词等常见特点。
手语的词根和词缀是不同于汉语的,手语的词根和词缀是根据手的形状来产生的。“必须具有相同的特征,或是相关的事物,才能使用前缀和词根”(《手语――聋人的语言》赵锡安 第169页)如“好”这个词根,就可以派生出“首长”、“领导”、“教师”等词汇。用“房屋”作词根,可以派生出如“礼堂”、“教室”、“少年宫”等。
1993年,《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主编沈玉林先生在它的《中国手语语素分析》中运用切分法,对手语的最小单位进行分析,找到了手语中最小的、有意义的构词单位――手语语素,并将手语与汉语在构词方法上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语素构成方面的区别,证明了各有自己的构词规律(《特殊教育研究》 1993.1)。手语语素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构词方面与汉语词没有必然的对应规律,例如词语“冰”,汉语词只有1个、而手语语素是2个,一个是块,一个是冷的手势,表示冷的块状物体,这样就由两个手势组成。“房屋”汉语是用了两个语素,而手语直接用手搭成房屋的样子,用了一个语素。如果否定手语语素的特点、机械地摹仿汉语构词方式,结果只能使聋人无法理解和接受。
法籍华人语言学家游顺钊先生在1983年提出了“视觉语言学”,并将手语纳入语言学的范畴进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他对当今语言学界的研究情况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类的语言现象,是一种涉及许多方面和众多领域的复杂的社会、生理现象,然而历来的语言研究,过分偏重听觉方面,只顾舌头和耳朵,忽略了视觉方面,不顾眼睛和双手。他觉得这种偏颇给语言研究的深入造成了障碍。发掘手语材料以促进和更新语言理论的研究。正因为这样,他决定独辟路径,全力投入手语的研究。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几年的调查,他的看法日趋成熟,进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视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从游顺钊的研究中发现,手语与口语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平行现象,手语(尤其是自然手语)的资料不仅可以,而且完全应当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中来。
范畴手语属于语言范畴的证明
(一)关于语言是否起源于手势,目前尚有争论。但无可否认,手语对于语言的形成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百科全书派的刚迪额克(condiHac)认为人类最初之所以有语言,是由于感情冲动而发出各种喊叫,并伴以各种手势,后来这些喊叫变成指称各种事物的声音,就成为了语言。(《论语言的起源》)德国的心理学家温德曾经在他的一些著作里详细地论述手势语的理论。他在《民族心理学》里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从人类一些有表达性的身体姿势发展而来的,这种姿势或活动就是一种原始的身势语。俄国的语言学家阿弗夏尼柯—库利可夫斯基也主张人类语言起源于手势语的理论。他断言人类在几万年的岁月中只*手势说话,有声语言是以后才有的。马尔也有类似的见解。(高名凯, 《语言论》 , 第354页)当然,这些观点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笔者无意肯定这些观点,但从这些观点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合理性的因素,那就是手语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二)许多语言学论著已将手语或者身势语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我国聋人教育专家赵锡安先生在1989年提出了“手语是聋人的语言”(《手语--聋人的语言》)。法籍华人语言学家游顺钊先生更在“视觉语言学”的范畴对手语进行了研究,把手语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爱德华·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肯定了身势语在语言中的作用。许多语言学家或语言学专著仅仅将身势语作为情感交流的普通的手势作为语言的补充,却很少涉及已经成为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交际工具的手语,既然身势语已经成为语言的组成部分,那作为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交际工具的手语理应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
(三)对于斯大林有关语言问题的两句话的争论。
(1)“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征的本质”(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这句话体现了语言的本质特征是语言应该具有一定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这两个特征,手语基本具有,手语专家、聋教育专家经过研究、论证,上述手语的语言学特征表明,手语具有它特定的构词规律,句法结构,由此说明,手语应当成为语言的一部分。
(2)“由于所谓的手势语言极端贫乏和有限,他(手势语 笔者注)在这方面是微不足道的。其实这不是语言……”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许多人以此为据,说明手势语不是语言。手势成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正是这样,斯大林只是将手语对于语言的界定仅仅局限在手语所表达的“量”上,即“贫乏”“有限”,在当时的情况下,在手语的研究、教育还不甚发达的昨天,应该是正确的。而在今天,随着教育和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手势语言已经极端丰富,手语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现在的手语词汇量已经不是斯大林那个时代的词汇量,而且,现代的手语还在不断的丰富和创造中,毋庸讳言,手语即使不在今天,就是在手语更加丰富的明天,必将成为一门语言。因此说,手语天生不是语言,最初只是言语交流的工具,只是用的人多了,产生的词语多了、词汇丰富了,形成了它特有的特点和规律,就变成了语言。
凡是言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职能,如符号固定职能,概括职能,交流职能,翻译职能等等。手势语基本上都具备着。所不同的,手势语没有声音,是无声的言语。每种语言者有其共性又容许有其特殊性。手势语具备语言职能的共性,又有适应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生理残缺需要的无声的特殊性。它和汉语、日语、英语、德语等都是语言,民族语言的一种,不承认手势是语言,不但影响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影响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的感情,影响健全人与听障人和语言障碍者的团结。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来认识手语,认识手语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和研究手语的规律,促进手语进一步的规范化发展,使其在我们的聋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双拼掌语双拼掌语,以掌语人假定的四个屋角为参照系,也称屋角掌语;在双拼掌语过程中,如果手臂动作幅度达到直伸程度,即可转化为双拼臂语。相比指语拼音,双拼掌语两次手语动作表达一个字音,字母动作清楚,有效交流距离更远,可供听障人,语言障碍者,手语教师等人群使用。(具体方案参见旗语词条之《中国扇子语》)
国家标准2018年5月21日,《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发布,自2018年7月1日起实施。
《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分别规定了通用手语常用词汇的规范动作和用盲文书写国家通用语言的规则。
相较于原《中国手语》,《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明显地收录了广大听力残疾人现实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手语,替换了过去许多和汉字一一对应的手语,大量减少了手指字母的使用,注意描述手语表达时体态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变化,重在体现手语表形表意的语言特点。
《国家通用盲文方案》沿用了现行盲文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标点符号,没有改变、删减或增加任何一个符号,只是完善了现行盲文标调规则,规范了声调符号的用法。国家通用盲文能够与现行盲文平稳、顺利地实现新旧过渡。学习了国家通用盲文的人,如果要阅读以前旧版现行盲文书籍,无需准备性学习。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汤寿旎 - 副教授 - 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