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商品粮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商品粮,指农业生产单位或个人,为出售而生产的粮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为自己消费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粮。例如,在统购统销时期,粮食部门计算商品粮是将定购减去返销。

简介简单地说,“商品粮”就是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粮食。我国的商品粮主要来源于农民和国营农场交售给国家的粮食。

生产基地我国9大商品粮基地:

松嫩平原(黑龙江吉林)

成都平原(四川)

江汉平原(湖北)

太湖平原(江苏及浙江)

三江平原(黑龙江)

珠江三角洲(广东)

洞庭湖平原(湖南)

鄱阳湖平原(江西)

江淮地区(安徽、江苏、河南)

商品粮内生路径选择坚守耕地当量红线对于商品粮主产区来说,耕地面积当量的稳定尤其关键,若不能坚守,商品粮的净调出量将无法得到保障。据统计,2015年我国商品粮主产区的耕地面积约为 4915.28 万公顷,播种面积 4317.56 万公顷,商品粮总量约为 2262.87亿斤,在不考虑粮食供需产品种类错位的情况下,也就仅能支撑粮食主销区约1805.25亿斤的粮食缺口量,国内粮食供需“紧平衡”现象非常突出。在人多地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下,耕地的保有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各商品粮主产区必须完善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严守产区耕地当量红线。首先,各商品粮主产区必须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的保护制度,保证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占补平衡,严防建设挤占耕地。其次,各商品粮主产区可在中央的帮助下尝试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对产区内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和种粮散户进行补偿。再次,各商品粮主产区应在粮食补偿机制的大框架下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并通过有效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对粮食生产的生态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损失补偿,将粮食生产活动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最后,各商品粮主产区应重点关注耕地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匹配度,通过营造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粮食生产的生态效益、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形成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1

提高耕地质量等级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新常态下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对于商品粮主产区来说,耕地质量提升需在国家总体思路下,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和粮食生产战略要求落实细化,重 点 突出,注重实效 。

1.改造中低产田。商品粮主产区应积极推进区域内中低产田的改造,提升耕地质量等级,通过土壤改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将中低产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田的粮食单产水平,实现提质增产。

2.推动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各商品粮主产区应采取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为了最大程度地确保耕地土壤质量,全面提升和恢复耕地的生产能力,应在商品粮主产区全面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3.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按照国家切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要求,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等施肥方式;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综合治理地膜污染,加快可降解地膜的研发; 加大重金属污染区耕地修复,并严格控制耕地周边的污染源,防止人为因素造成根底质量等级下降。

4.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各商品粮主产区应全面推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监测内容应主要集中在土壤养分、耕地等级变化和耕地污染情况等方面,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建立网络化的监测点,通过信息化技术及时获取和处理耕地质量变化数据,为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实时有效的科学依据。

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安徽等商品粮主产区虽然农村劳动力比重相对较高,但具备现代农业技能的高素质农民均较为匮乏,要想通过科学种粮提升区域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而实现商品粮供给的稳定必须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

1.突出地区特色。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等商品粮主产区粮食生产条件各有优势,在进行职业农民培养时要充分考虑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的适用性,在各商品粮主产区的平原地区,由于耕地便于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可重点培养机械化耕作类的职业农民,而在各商品粮主产区的非连片地区,尤其是山地和梯田区域,粮食生产主要依靠科技投入,良种培育和节水灌溉等技术知识的掌握较为关键,可重点培育科技化的职业农民。

2.依托农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的协作意识。在国内粮食市场逐步市场化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掌握大量农业知识、农业技能和农业信息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粮食市场与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有效衔接,将新型职业农民集中起来,为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使得农业培训与实践更加具有针对性。

3.激发农民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意愿,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支持体系。首先,各商品粮主产区政府及职业培训机构要积极引导,让农民逐渐从被动参与过渡到主动参与,实现职业农民培育队伍的规模化。其次,各商品粮主产区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实现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制度化运行。再次,强调社会力量的参与,确保职业农民培训的开展与实施,形成多层次、高效率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支持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科学种粮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农业创新成果的转化,而加快这一进程,则需要商品粮主产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树立“实效优先”的农业科技创新观念。商品粮主产区地方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应加强农业科技均衡性发展的引导,在粮食生产科技创新方面要平衡以转基因育种技术为主要投资领域的局面。各商品粮主产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应以农业生态学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研究和实践,覆盖粮食作物育种、栽培、耕作、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等多领域,形成完整的粮食生产科技创新体系。

2.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各地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农业科技项目立项精准化、独立化,杜绝重复研究,反复投入研发资金; 不断完善项目考评和激励机制,兼顾公平和效益,形成较为完备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激励驱动机制,充分融合农业教育科研、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内容; 用科技力量推动县级以下的农村基层建设,全面合理布局农业科技创新力量; 各商品粮主产区政府要积极引导,建立多方参与的长效投入机制,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重点考评成果对粮食生产水平和粮食经济发展的影响,注重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创新的质量与现实效果,兼顾成果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3.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各商品粮主产区可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不断推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交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良种推广和农机推广对粮食单产的促进作用,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提升。

4.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首先,各商品粮主产区要构建起适合农业技术推广的科学体系,并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并实现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其次,农技推广人员需结合农业科技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深入到田间指导,并培养一批农村本土的科技专家,实时为农户解决技术问题。

优势商品粮基地的概念与内涵“商品粮基地”是在农业区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 是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 以提供商品粮为基本功能的农业专业化区域。“优势商品粮基地”则指条件好、面积大、商品率高, 其专业化及产业化生产水平高、增产潜力大、综合效益好, 能长期稳定提供优质食用安全商品粮的大型商品粮基地。优势商品粮基地选建的标准一般包括: 1资源禀赋好; 2生产规模大; 3商品率较高; 4基础设施强; 5发展后劲足。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度是衡量其稳定提供商品粮能力大小的综合指标, 主要涉及商品粮基地的生产与调出规模、商品率及主导品种产量等因素。2

优势商品粮基地的布局原则要确保实现商品粮生产的优质化、安全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大型优势商品粮基地的区域布局需要依据以下原则。

(1)区位优势原则。粮食生产不仅要受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与地理区位的制约, 而且还受到社会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市场发育情况、物流设施基础与生产者组织化程度及经营管理机制的影响。因此, 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优势地区商品粮基地布局建设, 以形成商品粮生产带的综合比较优势。

( 2) 地区协同原则。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 保护和提高其粮食生产能力, 是实现全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优势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核心主体是中部粮食主产区, 但如果只要求中部地区抓商品粮生产, 中部粮食安全的担子太过沉重。要确保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等非常时期国家的粮食安全, 商品粮基地的发展必须坚持地区协同的原则, 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粮食主产区, 也要分担部分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或责任, 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

( 3) 产业开发原则。建设优势商品粮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 推进商品粮基地产业升级, 提高粮食产业的比较效益和整体竞争力。粮食主产区要立足粮食优势, 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并按照市场需求, 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

( 4) 质量安全原则。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在优势商品粮基地全面推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 以确保优势商品粮基地商品粮的质量安全。

( 5) 持续发展原则。当前粮食生产技术增产边际效应趋减, 粮食产量增长趋缓。2003年全球谷物产量低于消费量高达9300 万 t, 全球谷物储备已降到30 年来的最低水平。我国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耕地和水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自然灾害与农作物病虫害频繁发生。因此, 必须处理好粮食生产、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实现生物灾害防治与优质、高产、高效、安全、营养的粮食生产目标的统一, 切实加强和提高优势商品粮基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