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海蛇(学名:Pelamis platurus),眼镜蛇科长吻海蛇属物种,头狭长,吻长;体短而极侧扁,体背棕黑色,腹土黄色,二色在体侧截然分开。
形态特征全长545~707毫米。吻长,头窄,鼻孔背位,鼻鳞彼此相切,头颈不易区分;体侧扁,尾更侧扁。上唇鳞8(3—1—4)枚或9(3—2—4)枚或不入眶,无颊鳞;眶前鳞1(2)枚,眶后鳞2(3)枚,眶下鳞0枚或1枚;颞鳞2(3)枚+3(4)枚。背鳞颈部34~51行,中部43~60行,肛前鳞34~52行,六角形或方形,相嵌排列,背面的光滑,体侧的起短棱;腹鳞306~431枚,肛鳞2枚;尾下鳞40~66对。背面黑色,从头至肛前,在正中呈黑色宽纵带,整个尾部,背、侧、腹部均有黑斑块,尾端亦为黑色;两侧和腹面均为黄色,黑黄两色分界清楚。1
生境繁殖生活于海洋中,能远离海岸,为海蛇中分布最广的1种。食各种小型鱼类,亦食甲壳类动物。卵胎生。1
分布范围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1
药用价值皮:清热解毒,消炎杀虫,祛风。主治顽癣、疥疮、肿毒、带状疱疹、白癜风等。
胆汁:祛风除湿,行气化瘀,清肝明目,平肝熄风。主治高热惊风、半身不遂、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肝热目赤等。2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4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 ||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