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多疣棘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多疣棘蛙是1939年改订的新种。一般生长在海拔1600m左右和海拔1400m左右的山溪及其附近,常蹲在长有苔藓的的石头上。国外仅分布于越南北部的沙坝。

物种学史多疣棘蛙(Paa verrucospinosaBourret, R.,1937.)是Bourret于1937年根据越南沙巴采集到的标本订为棘胸蛙一新亚种,1939年他改订为新种。寇治通等人1983年10月在云南省勐腊县景飘采到一只雌性成体蛙的标本,作为我国多疣棘蛙的新纪录发表,但一直未得到承认。1

形态特征体型甚肥硕,雄蛙体长91~117mm,雌蛙体长 83~114mm。头宽扁,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不显;瞳孔菱形,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颞褶明显;鼓膜小而明显;内鼻孔间有两斜列犁骨齿。体和四肢背面粗糙,眼后方有横肤沟;背部有数行长短不一的肤棱,有的个体排列成纵行,其间有许多小圆疣,其上均有黑刺;无背侧褶,体侧有5~6个较大的白色疣粒;肛周围及其下方有许多小白疣。前肢粗壮,指端略膨大,似吸盘状,略宽于其后的指节,两者可明显分开,背面有一浅横沟,故似指甲状,指基部关节下瘤甚大;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或鼻孔,胫长超过体长之半,左右跟部相遇,趾间全蹼或满蹼,外侧跖间蹼超过长之半,有跗褶,第五趾外侧缘膜仅达跖基部,趾关节下瘤大,趾端膨大呈圆形吸盘,但无沟。背面浅褐色或褐色,疣粒部位褐黑色,四肢横纹不显或隐约可见;咽喉部有浅棕斑,体腹部和前后肢腹面均为灰白色或黄色,有的个体散有灰色斑。雄蛙前肢粗壮,颌部和胸部满布疣粒,其上无黑刺;第一指背面有黑色婚刺;具单咽下内声囊;无雄性线。2

生长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1400~1600m的山区林间流溪内及其附近,所在环境植被茂密,以常绿阔叶林、灌丛和竹类等为主;流溪内水质清澈,大小石头甚多。白天该蛙多隐蔽在溪边石下或洞穴内,夜间常蹲在水中或岸上长有苔藓的石头上,受惊扰后立即跳入溪水中。2

种群状态该蛙在中国为次要分布区,分布区狭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捉,其种群数量稀少。受胁等级: 近危NT。2

分布范围云南(景洪勐龙、勐腊勐远);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