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山角蟾,角蟾科角蟾属物种,生活在海拔2000~2400米的常绿阔叶林内的小山溪附近。
形态特征雄蟾体长27~32mm,雌蟾体长41mm左右。头长宽几乎相等;吻部呈盾形,显著突出于下唇,吻棱甚显;鼓膜近圆形,有耳柱骨;上颌有齿,无犁骨棱和犁骨齿。体背面密布痣粒;上眼睑无锥状长疣;背中部有痣粒组成的“X”形肤棱,体两侧各有一条纵行肤棱,体侧疣粒大;四肢背面圆疣分散或成行;腋腺小,位于胸侧,股后腺明显。前肢较粗壮,前臂及手长短于体长之半;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指、趾端圆,趾侧无缘膜,趾间无蹼。背面为红棕色或浅红棕色,两眼间三角斑和背面“X”形斑为深褐色,体侧有褐色纵纹;腹部和后肢腹面有黑褐色圆斑,掌、跖突和指、趾末端腹面以及关节下瘤部位为橘红色。雄性第一、二指具棕色细小婚刺,有单咽下内声囊。卵径2.5mm,乳白色。第37~38期蝌蚪全长40mm,头体长13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12%,尾末端钝尖;口部呈漏斗状;体和尾肌棕褐色,尾鳍色浅、无斑。1
生境繁殖该蟾生活于海拔2000~2400m的山区。成蟾白天多栖于常绿阔叶林中的小流溪内及其附近的草丛和土穴内;夜间出外活动,多栖于流溪两旁落叶间或岸边石上,雄蟾发出“呷、呷”的连续鸣声。3月13~26日可见到越冬后的第31~37期蝌蚪;6月3~10日获2只雌蟾,其中一只腹内卵已成熟,另一只已经产过卵;同期可见到当年的第25期小蝌蚪。根据以上情况推测该蟾的繁殖期可能在5~6月。1
种群状态该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易危VU。1
分布范围云南(景东、双柏);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那加兰)。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