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角蟾,角蟾科角蟾属物种,生活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小山溪及其附近。
形态特征雄蟾体长30~36mm,雌蟾体长38mm左右。头扁平,长宽几乎相等;吻部呈盾形,吻端显著突出于下唇,瞳孔纵置;鼓膜近圆形,有耳柱骨;上颌有齿,无犁骨棱和犁骨齿。体背面皮肤较光滑;上眼睑外缘中部略突出,体背面及四肢背面有小疣,无痣粒组成的肤棱,体侧小疣分散或不显;腋腺很小,位于胸侧,股后腺大,色浅。前肢较粗,前臂及手长短于体长之半;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胫长略小于头体长,左右跟部略重叠或相遇;雄蟾趾侧缘膜宽,趾基部有蹼迹;雌蟾无缘膜,几乎无蹼。整个背面红褐色,吻部有暗褐色纵纹,两眼间三角形斑与其后的“X”形褐黑色斑相连,其边缘镶以浅色细纹,背部及四肢上的疣粒红色,四肢背面有褐色横纹。咽胸部浅褐色,腹部和四肢腹面色较浅,均有深褐色斑;股、胫部外侧红色,跗、跖部呈棕色。雄性第一、二指有细密婚刺,具单咽下内声囊。第37期蝌蚪全长45mm,头体长14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22%,上尾鳍平直,尾末端钝尖;口部呈漏斗状;体尾浅褐色,尾鳍浅肉色,均无斑。1
生境繁殖该蟾生活于海拔945~1200m的山区小流溪及其附近林区。6月中旬,雌蟾腹内孕卵待产,雄蟾在流溪岸边发出连续鸣叫声。蝌蚪栖于溪边缓流处,6月同时可见到第27~44期的蝌蚪和变态期蝌蚪。1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汪松等(2004)建议列为易危VU。1
分布范围陕西(洋县、平利)、甘肃(文县)、四川(南江)、重庆(巫山)、湖北(神农架、宜昌)。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