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母溪林蛙,蛙科林蛙属物种,生活于海拔723m左右的山区。
物种学史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博士一行三人对借母溪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动物进行考察时发现一疑似蛙科林蛙属动物新种。据保护区内居民反映,该林蛙在三月份产卵,与十月份产卵的林蛙有一定区别。
2010年3月和9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颜芳硕士和金洁琼学士来保护区对该林蛙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定点观测和标本采集。回昆明后,车静博士等人在实验室经过DNA检测比对,最终确定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林蛙为林蛙属一新种,命名为借母溪林蛙(Ranajiemuxiensis)。而由颜芳硕士等人撰写的该新种论文发表于2011年第2期的《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35.6~49.9(43.1)mm,雌蛙体长34.1~53.6(45.3)mm(Yan,2008)。体较为窄长,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长而钝尖,突出于下唇,吻棱较明显,上眼睑宽小于眼间距;鼓膜直径约为眼径的3/4;犁骨齿为两个短斜列。皮肤光滑,体背面和体侧或靠近肛部上方有长短疣粒;背侧褶细,由眼后到胯部,在眼后鼓膜上方略弯;腹面皮肤较光滑,股后腹面有白色颗粒。前臂及手长接近体长之半,掌突3个;指、趾端钝圆,无沟;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左右跟部重叠,足长短于胫长,内跖突椭圆形,外跖突不显;第四趾两侧蹼之凹陷位于第二关节下瘤处。体背面浅灰褐色、褐色或棕红色等,两眼之间有一灰黑色横纹或不明显,背部和体侧多有黑斑点,在肩部上方常有一个“∧”形黑斑;颞部三角形黑斑明显;多数个体股、胫背面有4~6条褐黑色横纹;头体腹面白色无斑或咽胸部具有灰色斑点,四肢腹面浅肉色。雄蛙前肢粗壮,第一指具灰色婚垫,基部者分成两团;无声囊;无雄性线。卵粒动物极黑褐色。1
生境繁殖该蛙生活于海拔723m左右的山区。成蛙多栖息在山边稻田及其附近杂草丰盛地区。繁殖季节在1月底至3月中旬,3月初为繁殖盛期,此期有大量个体集群在尚未耕种的冬水田内,雄性多于雌性,雄蛙常发出鸣叫声。据报道,该蛙抱对产卵行为仅持续大约10天;卵群呈团状,每团有卵200~1500粒。2010年5月曾见到刚完成变态的幼蛙,推侧该蛙从卵发育到变态成幼蛙大约需2个月。1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目前,该蛙栖息地仅发现一个分布点,其种群数量较多。但由于在农耕区,受胁可能性较大。1
分布湖南(桑植)。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