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溪蟾,锄足蟾科短腿蟾属的两栖动物。分布于缅甸、中国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雄蟾体长52~66mm,雌蟾体长83mm左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瞳孔平置椭圆;无鼓膜,亦无耳柱骨;耳后腺椭圆形,其长为宽的2倍;上颌无齿,无犁骨齿。皮肤粗糙,通身疣粒较密,顶部均有角质颗粒或刺棘。前肢细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左右跟部相遇或不相遇,跗褶不显或在跗部内侧有一短褶;蹼较发达,第四趾两侧蹼的凹陷略超过第二关节下瘤。背面棕黑色或棕黄色,疣粒灰白色,背脊多有一浅色细纵纹,耳后腺外侧黑色,体侧黑斑块明显;四肢有黑横纹;腹面色浅,有不规则深色斑纹。雄蟾内侧3指有黑色婚刺;无声囊;无雄性线。第36~40期蝌蚪全长29mm,头体长12mm,尾长为头体长的145%;头体和尾肌黑色,尾肌较发达,尾鳍低窄、色较浅,末端钝圆;口部后有一个大的腹吸盘;唇齿式为Ⅱ/Ⅲ;仅两口角有唇乳突,呈单行,其内侧有2~3个副突。1
生境繁殖该蟾生活于海拔1750~2200m的山溪急流中或溪旁,所在环境多为农耕地或阔叶林。繁殖季节可能在12月至翌年3月。3月19日曾在云南景东哀牢山东侧海拔2100m的溪河边缓流处石下发现正在抱对的雌雄蟾,同时在附近的石下有第31期蝌蚪,但在此流溪内未发现卵带。蝌蚪栖息在流溪内石下,4月期间完成变态后营陆栖生活。1
种群状态该蟾分布区虽然较宽,但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费梁等(2010)建议列为近危NT。1
分布云南(腾冲、保山、泸水、景东、双柏、新平);国外分布于缅甸。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