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毒物后作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毒物的后作用(aftereffeet of poison)毒物停止接触后仍对机体所产生的毒性作用。储存在人体内的毒物游离出来造成的毒性反应,迟发性神经毒性作用,以及某些毒物造成的致突变、致癌等远期效应,均可视为毒物的后作用。

简介毒物的后作用(aftereffeet of poison)毒物停止接触后仍对机体所产生的毒性作用。储存在体内的毒物游离出来造成的毒性反应,迟发性神经毒性作用,以及某些毒物造成的致突变、致癌等远期效应,均可视为毒物的后作用。1

效应效应(effect)亦称作用。指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所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大多数具有性质和强度的差别,可以用定性或定量的指标来表示。例如,有机磷酸酯农药抑制胆碱酯酶程度的这种效应,可用酶活力单位的测定值表示,这类效应称为量效应。但是,有些效应如死亡、致癌等的观察结果只能以有或无表示,这类效应称为质效应。有时量效应以其一定值作为界限时,也可视为质效应的指标,例如,转氨酶活力高于或低于正常值范围上限和下限作为异常,用以探讨其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化学物(或物理、生物等因素)对个体或群体中引起生物量效应强度与给予的剂量之间的关系。效应的产生及其程度与化学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有关,即与受体总数中与化学物相结合的部分成正比关系。作用部位的化学物浓度又与给予剂量有关,而与受体结合的化学物仅占此剂量的小部分,故只有用体外实验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剂量-效应关系。而在生物体内常受多种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机体反馈系统的各种调节机理参与下,使这种关系更复杂,个体差异更明显,所以要用群体进行这种观察,并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后表示。由于剂量-效应关系是用测量值表示其量效应的强度的指标,如果量效应以其一定值作为界限时,也可视为质效应的指标。例如,用转氨酶活力超过及不超过100单位(正常值)来探讨其剂量-反应关系。研究此种关系是实验毒性试验和环境污染物影响健康时进行调查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评价化学物毒性和确定安全接触水平的基本依据。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