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两瓣驼峰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两瓣驼峰也叫鹰嘴驼峰,是宋式建筑大木作结点构件,驼峰形式之一,为宋辽金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驼峰形象。

驼峰简介驼峰是宋式建筑大木作梁架构件,其作用为支垫上层梁栿,因其形状酷似骆驼的背峰,故名“驼峰”。现存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的二层矮小的方木,是“驼峰”的原始形状,宋《营造法式》中的“驼峰”,显然是对矮木的艺术处理。宋辽金元时期,是“驼峰”使用的高潮时期,形式也非常丰富,主要有梯形驼峰、掐驼峰、毡笠驼峰、两瓣驼峰、两驼峰等,上承斗是“驼峰”的共同特点。发展到明清两代,“驼峰”造型则演变为卷云式和荷叶墩式,清官式建筑中的柁墩,完全改变了宋式的“驼峰”造型,但“驼峰”的结构作用保留了下来1。

两瓣驼峰简介

两瓣驼峰是宋式建筑大木作结点构件,驼峰形式之一,为宋辽金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驼峰形象。

此构件在宋《营造法式》中为“出瓣”做法,“出瓣”即凸出无顺形制,其两侧多为三至五个凸起卷瓣,两端呈鹰嘴状,故名“嘴驼峰”,元代尚保留此种风格,明清时期演变为荷叶墩形式,清官式建筑的角背,则继承“两瓣驼峰”的外观造型。

毡笠驼峰毡笠驼峰是宋式建筑大木作结点构件,驼峰形式之一,此驼蜂两侧只有一个内峰瓣,两端尖状,由梯形驼峰发展而来,“毡笠驼峰”在宋《营造法式》中为“入瓣”做法。

掐瓣驼峰古建筑梁架结点构件,驼峰中的一种形式。此驼峰与等腰三角形大体相同,两腰位置刻出几道峰,称“掐瓣”,一般为三至五瓣不等,并做出一定度,宋《营造法式》称“入瓣”做法,为宋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据宋《营造法式》记裁,“掐瓣驼峰”随举势高下,用于梁栿端头。其作用是传递上部荷载,并具有装饰效果。至明清时期“掐瓣驼峰”,演变为瓜柱或柁墩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嘉骞 - 博士 - 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