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山林蛙,蛙科林蛙属物种,生活于海拔1980m左右的山区。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44.9~54.4mm,雌蛙体长52.1~57.6mm。头长小于头宽;吻端钝尖,突出于下唇;吻棱清楚,瞳孔横椭圆形;鼓膜圆形,约为眼径的1/2;犁骨齿呈两短斜行。皮肤较光滑,有的个体肩上方有“∧”形疣粒;背侧褶粗在颞部上方略向外侧弯曲;颞褶清晰,口角处有一长腺体。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趾端钝而无沟;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左右跟部仅相遇,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足与胫几乎等长,内跖突椭圆,外跖突不显;趾间蹼缺刻深,其凹陷约位于第四趾第二关节处。体背面多为红褐色或褐色,具有黑褐色条形斑或点状斑;颞部有深褐色三角形斑;体腹面乳黄色有不清楚的灰色斑,腿腹面肉色,多数个体无斑。雄性第一指婚刺分为两团,基部一团腹面不分;无声囊,体腹面没有雄性线。第36期蝌蚪体全长约54.2mm,头体长19.4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79.4%;头体背面橄榄色,具有黑色小斑点,体侧和尾肌有乳色小点,体腹面色较浅,尾肌较发达,尾鳍较宽,有褐色云斑,末端钝尖;唇齿式多为Ⅰ:3+3/1+1:Ⅲ;上唇无乳突,两口角及下唇乳突一排,完整无缺,两口角及下唇两侧副突较多。1
生境繁殖该蛙生活于海拔1980m左右的山区。12月至翌年1月为繁殖期,此期可发现成蛙分散在湿地和森林之间的大小塘内活动,并可见到卵和33~36期的蝌蚪。根据蝌蚪的发育时期,该蝌蚪属于越冬型蝌蚪。在3月和7月均可在同一水塘内见到幼期和晚期蝌蚪。4月成蛙迁移到森林内营陆栖生活,此期难以见到成蛙。1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目前,只发现该蛙一个分布点,其种群数量不详。受胁等级:未定。1
分布广西(兴安县的猫儿山)。1
物种辨识新种在头型上与中国林蛙相似,在体形上与昭觉林蛙相似。但与已知林蛙均有明显不同。新种的背侧褶略显弯曲,这一特点明显不同于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黑龙江林蛙种组Ranaamurensisgroup和中国林蛙种组R.chensinensisgroup的成员。新种与长肢林蛙种组R.longicrusgroup的镇海林蛙R.zhenhaiensis在背侧褶的弯曲特点上相似,但前者有别于后者的主要特点有:头型较宽扁,雌蛙后腿相对较长,蝌蚪唇齿式多为Ⅰ:3-3/Ⅲ:1-1。新种与长肢林蛙种组的其他林蛙不仅在背侧褶和头型等方面明显有别,而且蝌蚪唇齿式也显著不同。通过对四川、贵州和云南的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成体和蝌蚪标本(包括地模标本)的核查和比较,新种的胫跗关节前达眼角,皮肤光滑,缺乏疣粒,雄性腹侧无雄性线,蝌蚪下唇乳突排列规则,中央无缺刻;而昭觉林蛙胫跗关节前达鼻孔或超过吻端,体侧和背部有圆疣或长疣,雄性背腹侧均有雄性线,蝌蚪下唇中央乳头排列稀疏或有缺刻。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