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炳灵角蟾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炳灵角蟾,角蟾科角蟾属物种,生活于海拔1480m的山区。

形态特征雄蟾体长45~51mm。头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部盾形,吻端突出于下唇,吻棱棱角状,颊部垂直;鼓膜呈卵圆形,有耳柱骨;上颌有齿,犁骨棱弱,后端无犁骨齿。背面皮较光滑,背部及四肢有细肤棱,体侧圆疣分散;肩上方有“∨”形细肤棱,背侧有纵行细肤棱;上眼睑外缘无角状突起。腹面皮肤光滑;腋腺位于胸侧,圆形;有股后腺。前肢适中;指、趾末端钝圆略呈球状;内掌突卵圆形,外掌突略显。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略超过,胫长略超过体长之半,左右跟部略重叠;趾侧缘膜窄,基部相连成蹼迹;内跖突卵圆形,无外跖突。体色变异颇大,背面多为灰棕色和灰褐色,有深色斑纹;两眼间三角形斑和背部的“×”或“∨”形深褐色斑纹均镶有浅色细边;上下唇缘有几个白色斑;股、胫背面各有4~5条细横纹;咽喉部灰棕黑色,两侧和中央各有一条深色短纵纹,胸、腹部由浅色渐渡为深棕色,腹两侧有宽的深褐色纵纹;腹后部及四肢腹面呈暗橘红色。雄蟾第一、二指背面有细密婚刺;有单咽下内声囊;无雄性线。第39~41期蝌蚪全长41~46mm,头体长13~15mm,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3倍;口部呈漏斗状,头部窄而体较宽,尾肌发达,尾鳍低厚,末端多钝圆;头体背面及尾肌为灰棕色,尾鳍浅棕色,具细小斑点,尾肌上缘斑点密集。1

生境繁殖该蟾生活于海拔1480m的山区。成蟾多栖息在植被茂密的流溪及其附近,白天多隐于溪边大石块下,夜间常蹲于溪边石头、草丛或落叶间。5月夜间可听见雄蟾的鸣声,白天偶尔鸣叫。蝌蚪生活在流溪回水凼边石间,根据野外蝌蚪的发育情况推测本种蝌蚪需时两年左右才能变成幼蟾。1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蟾分布区狭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稀少。受胁等级:费梁等(2010)建议列为近危NT。1

分布范围四川(洪雅)。1

物种辨识新种与峨眉角蟾Megophrys omeimontis和棘指角蟾Megophrys spinata相近。但本新种犁骨齿棱弱,其后端无犁骨齿;体型较小,雄性体长45.0-51.0mm;体腹面中部斑纹少,两侧黑褐色长形斑明显。而峨眉角蟾犁骨齿棱强,其后端有犁骨齿;体形较大,雄性体长56.0-59.5mm;体腹面中部深色斑多,两侧斑纹一般不呈条形;本种与棘指角蟾不同:本新种第一、第二指上婚刺细密;趾侧缘膜窄,基部具蹼迹;体腹面中部无圆斑。而棘指角蟾第一、第二指上婚刺粗大而疏;趾侧缘膜宽而明显,趾间具半蹼;胸腹部有10多枚深色斑。此外,本种蝌蚪尾部有小斑纹,而峨眉角蟾和棘指角蟾者均无斑纹。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贺会强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