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疣螈,头侧棱背,体侧大瘰粒。脊背,指趾前段,肛部及尾部均为棕红色,头顶及其余部位黑色或棕黑色,体侧腋至胯部,头体和四肢腹面为棕红或棕黑或其上有棕黑或棕红色斑纹。
形态特征身体修长,雄螈全长156.2~173.0(164.6)mm,雌螈全长178.2mm左右,最大超过200mm,雄、雌螈尾长(肛前至尾末端)分别为头体长(吻端至肛前)的128%和129%左右。头部扁平而较薄,顶部略有凹陷,头长大于头宽;吻短,吻端钝或略平截;头顶及两侧有显著的骨质棱脊;鼻孔位于近吻端的外侧;口角位于眼后角下方;犁骨齿列呈“∧”形。雄螈躯干宽度均匀,雌螈躯干后段较宽;尾侧扁,其长大于头体长,尾鳍褶发达。皮肤粗糙,体侧至尾基部各有一纵列圆形大瘰粒,15~16枚,彼此不相连,瘰粒上、下方或多或少有红色大小疣粒。腹面较光滑,满布横缢纹。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前肢前伸贴头时,掌部超出吻端;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掌跖部重叠;指趾扁且细长,末端钝圆;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基部均无蹼;无掌、跖突。生活时头侧棱脊、体侧大瘰粒、背脊、指趾前段、肛部及尾部均为棕红色,头顶及其余部位黑色或棕黑色;体侧腋至胯部、头体和四肢腹面为棕红(或棕黑)色或其上有棕黑(或棕红)色斑纹。雄螈肛部呈丘状隆起,尾鳍褶显著高;雌螈肛部扁平,尾鳍褶较窄低。1
生境繁殖该螈生活于海拔2300~2800m的山区,栖息于次生林带。成螈常活动于静水区域和湿地中,捕食小型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繁殖期在6~7月,此期成螈昼夜出外活动,常聚集于沼泽地水坑和静水塘中交配或产卵。1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栖息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质量下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其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本书建议列为易危VU。1
分布范围四川(宁南县)。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