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近岸海域实施了贻贝监测计划,通过监测海洋贝类体内污染物的残留水平,评价我国近岸海域的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监测的主要贝类品种有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紫贻贝、翡翠贻贝、毛蚶、缢蛏和僧帽牡蛎等。2008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近岸海域铅、镉、砷、石油烃和DDTs在部分贝类体内的残留水平超过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其中个别站位贝类体内的石油烃、镉和砷的残留水平较高,超海洋生物质量三类标准。该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局部环境受到了铅、镉和DDTs的轻微污染,个别站位石油烃、镉和砷的污染较为严重。
简介我国在近岸海域实施了贻贝监测计划,通过监测海洋贝类体内污染物的残留水平,评价我国近岸海域的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监测的主要贝类品种有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紫贻贝、翡翠贻贝、毛蚶、缢蛏和僧帽牡蛎等。2008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近岸海域铅、镉、砷、石油烃和DDTs在部分贝类体内的残留水平超过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其中个别站位贝类体内的石油烃、镉和砷的残留水平较高,超海洋生物质量三类标准。该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局部环境受到了铅、镉和DDTs的轻微污染,个别站位石油烃、镉和砷的污染较为严重。1
我国情况1997~2008年,珠江口近岸贝类体内的HCHs有上升趋势,粤东近岸贝类体内的HCHs有下降趋势辽东湾近岸贝类体内的PCBs有上升趋势粤东、深圳、粤西、广西近岸贝类体内的DDTs显著下降辽东湾近岸贝类体内的PCBs有上升趋势,闽江口至厦门、粤东、深圳近岸贝类体内的PCBs显著下降其他海域HCHs、DDTs和PCBs都基本保持不变。
薛秀玲等(2001)对福建省15个缢蛏和牡蛎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HCHs、DDTs)、PCBs以及有机磷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并对其污染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甲胺磷和有机氯农药DDTs的检出率较高,敌敌畏和甲胺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80ng/g和2.58ng/g(湿重),DDTs平均含量为8.84ng/g(湿重)。HCHs和PCBs未检出。福建省内的闽江口和泉州湾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高,但贝类体内污染物的含量均在食用卫生标准的控制下。方展强等(2001)测定了珠江河口区翡翠贻贝体内有机氯农药和PCBs的含量,结果显示,HCHs为nd~1.1ng/g(脂重),DOTs为9.5~191ng/g(脂重),PCBs为82.8~615.1ng/g(脂重)。贻贝选择性地积累含5~6个氯原子数的PCB异构体。1
分类海洋污染物依其海洋污染来源、性质和毒性,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石油及其产品(见海洋石油污染)。
②金属和酸、碱。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锑、汞、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它们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影响其利用价值。
③农药。主要由径流带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有危害。
④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核爆炸、核工业或核舰艇的排污。
⑤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由径流带入海洋。极严重的可形成赤潮。
⑥热污染和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冷却水和工程残土、垃圾及疏浚泥等。前者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区的水温,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后者可破坏海滨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