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子宫的变化主要是子宫内膜在发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变化。
一、概述:增殖期(卵泡期、排卵前期):相当于月经周期第4-14天。子宫内膜明显地增殖是本期的主要特点,内膜由1-2毫米厚,增生为排卵期的2-3毫米厚,接着卵巢开始排卵。
分泌期(黄体期):相当于月经的第15-28天,主要特点是腺体呈现分泌现象,在此期内膜进一步增厚,在末期由于黄体萎缩,内膜厚度突然减少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血管出现痉挛性收缩,使内膜缺血而坏死。当血管松弛时,血液由断裂的血管流出,形成许多小血肿。
月经期: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1-4天,本期内膜的特点是出血与内膜脱落。剥离的内膜,分散脱落与血液相混而流出。
子宫是孕育胚胎、胎儿和产生月经的肌性器官。月经是女性生殖器成熟的标志之一。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子宫的解剖学结构子宫:成年人没有生育的子宫前后稍扁、呈倒置的梨形,长约7-9厘米,厚约2-3厘米。分为底、体、颈三部分。子宫底为输卵管子宫口水平以上隆凸部分;下端狭窄呈圆柱状为子宫颈,在成人长约2.5-3厘米,为肿瘤好发部位;底与颈之间为子宫体。子宫颈分为突入阴道的子宫颈阴道部和阴道以上的子宫颈阴道上部两部分。子宫颈上端与子宫体相接比较狭窄称为子宫峡,长约1厘米。在妊娠期间,子宫峡逐渐伸展变成,形成子宫下段;妊娠末期,可以延长至7-11厘米,峡壁逐渐变薄,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宫术,可以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子宫壁分为三层,外层为浆膜,是腹膜的脏层;中层为强厚的肌层,由平滑肌组成;内层为粘膜,即子宫内膜,随着月经周期而发生增生、脱落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位于小骨盆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下段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妊娠末期的时候,子宫底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以下,朝向前上方;子宫颈的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的稍上方。直立时,子宫体状于膀胱上面。当膀胱空虚时,成年人子宫呈轻度前倾前屈位,前倾即整个子宫向前倾斜,子宫长轴与阴道长轴之间形成一个向前开放的钝角,略大于90度。前屈是指子宫体与子宫颈不在一条直线上,两者间形成一个向前开放的钝角,约170度,子宫有较大的活动性,膀胱和直肠的充盈程度都可影响子宫的位置。
月经:伴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以及出血。规律月经的建立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月经血包含子宫内膜碎片、前泪腺素以及来自子宫内膜的大量纤维蛋白溶酶对纤维蛋白溶解作用,所以月经血不凝固,只有出血多的情况下才出现凝固血块。
生殖细胞发育成熟的女子周期性的子宫内膜脱落出血,也指月经期流出的血。一般在十四岁左右,月经即开始来潮,到五十岁左右则经断,其中除妊娠及哺乳期外,通常是一月来潮一次。
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正常的月经具有周期性,间隔为24-35天,平均28天,每次月经持续时间2-6日,正常月经量30-50毫升,超过80毫升为月经过多。
正常的月经血暗红,不凝固。月经期可有下腹以及腰骶部下坠感,不影响工作和学习。少数人可有头痛以及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稳莹 - 副主任医师 - 运城中心医院 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