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幽门窦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临床上所称的"胃窦"就是幽门窦,或是包括幽门窦在内的幽门部。幽门窦通常位于胃的最低部,幽门管左侧稍膨大的部分,称为幽门窦。

一、解剖结构在幽门部的大弯侧有一不明显的浅沟称中间沟,将幽门部分为右侧的幽门管和左侧的幽门窦。幽门窦通常居胃的最底部,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

二、相关疾病与治疗1、慢性胃溃疡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由于慢性胃溃疡患者常伴有胃黏膜的慢性破坏和缺损,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加之反复的胃酸和消化液分泌,使之发生恶性混合,溃疡经久不愈,并易转发为胃癌。

2、流行病学

据相关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慢性胃溃疡的发病率为5%-1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消化性溃疡占15%-35%,而其癌变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5%、2.5%。慢性胃溃疡呈明显季节性发病,四季交替时和冬季更易发病,而夏季发病率相对最低。研究也表明,年龄与胃溃疡的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越大,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而50-60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且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3.6∶1,慢性胃溃疡与人们的居住条件、工作条件、文化程度、经济状况、饮食及卫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居住、工作环境越差,经济状况越差,文化程度越低,其发病率越高。慢性胃溃疡不仅发生率和病死率高,而且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3、发病机制:胃酸及蛋白酶消化学说、炎症失衡学说、幽门螺杆菌感染学说。

4、诊断标准

患者具有较长病史,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并具有明确的周期性和节律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饭后发作的上腹部钝痛、隐痛或灼痛,且伴反酸嗳气,服用碱性药物后可缓解;胃液检测发现基础泌酸量及最大泌酸量正常或略低;胃镜检查可见圆或椭圆、底部平整、边缘整齐的溃疡,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或黏膜皱襞集或中断。但慢性胃溃疡还需与恶性胃溃疡相鉴别。

5、药物治疗

①抗酸治疗:主要包括抗酸剂和抑酸剂。

抗酸剂主要是胃酸中和剂,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但这些药物作用较弱,不宜单独使用,且长期使用会使磷吸收下降,因此只能作为辅助制剂,这类药物主要有胃舒平(含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

抑酸剂主要具有抑制氢离子分泌作用,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M受体拮抗剂、胃泌素受体拮抗剂及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可通过抑制壁细胞中H+-K+-ATP酶活性,使H+不能由壁细胞内转运到在胃腔内,从而降低胃酸浓度,抑酸作用强大而持久,主要包括传统药物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及新型药泰妥拉唑、莱米诺拉唑、盐酸瑞伐拉赞等;H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组胺释放,抑制胃泌素及胰岛素,从而降低胃酸分泌,这类药物主要包括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这类药物的缺点是对刺激性胃酸分泌效果较差,且起效慢,持续时间短;另外,长时间使用H2受体抑制剂可以升高胃窦部pH值,刺激壁细胞增生,但与Hp根治性治疗有协同作用,因此可以作为辅助措施。

②胃黏膜保护剂:这类药物也是一种辅助性制剂,通过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而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上皮的侵蚀。主要包括硫糖铝及枸橼酸铋剂。研究表明,胃黏膜保护剂使可以促进黏膜上皮修复和黏膜下组织的修复和重建,提高溃疡愈合质量,降低复发,同时还具有隔离有害物质的作用。另外,枸橼酸铋还可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和刺激表皮生长因子分泌。

③抗Hp治疗:根治Hp治疗的原则是在抗菌或抑菌的同时,兼用抑酸和胃黏膜保护治疗。现如今临床上根除Hp的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三联疗法,即在PPI或胶体铋基础上加用两种抗生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环素、喹诺酮类)。现如今认为PPI+阿莫西林+克林霉素方案对Hp根除率最高,且不良反应较少。但随着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升高,阿奇霉素是大环内酯类药物也逐渐流行。四联疗法也是临床较多采用的方案之一,即在三联基础上加用铋剂。

6、并发症处理:穿孔、癌变是慢性胃溃疡的主要并发症。对于穿孔,临床上多选择手术治疗,包括单纯缝合修补术、腹腔镜穿孔修补术、胃切除手术、胃溃疡局部切除术等,但各有利弊,另外高压氧治疗也有一定效果;对于癌变,早期诊断和鉴别是重中之重,一旦发现癌变征象,需要立即切除。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邓志华 - 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