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脏层腹膜由胃移行至肝门的部分,由双层腹膜形成,连结于肝下面与胃小弯及十二指肠上部之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介于肝胃之间,称肝胃韧带;另一部分介于肝及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称肝十二指肠韧带。两部分之间无明显分界。小网膜右侧缘为游离缘,该缘后方有网膜孔(Winslow孔)。网膜孔的边界:前界为小网膜游离缘,上界为肝,后界为下腔静脉(隔着腹膜),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借网膜孔通向网膜囊,向右借网膜孔与腹膜大囊相通。网膜孔的前界,即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含有进出肝门的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等。
小网膜囊疝肠管疝入小网膜囊所形成的腹内疝称之为小网膜囊疝。临床上较为罕见,发病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特殊性。
病因及分类依据其发病原因、疝环或肠襻疝入小网膜囊的路径不同,可分为四型。
1.Winslow孔疝是腹腔脏器经Winslow孔进入小网膜囊所形成。Winslow孔又叫小网膜孔,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是小网膜囊与腹腔的其他部分的通道口,故Winslow孔疝亦称小网膜孔疝。本病最早(1834年)由Blandin报道,据统计占所有疝的0.08%、内疝的8%。临床极罕见,男性多见,疝内容物63%为小肠,30%为末端回肠和/或盲肠,7%为横结肠,极少数为胆囊和大网膜。复习文献,国内仅报道2例。因无特异性表现,患者在术前确诊或怀疑本病的低于10%,病死率高达49%。
发病原因如下。
(1)Winslow孔过大:除极少数异常情况外,几乎所有个体均存在一个开放的Winslow孔。正常情况下该孔较小,如因某种原因导致其过大时,可能为肠管的疝入提供了“疝门”。有人认为,Winslow孔过大,能通过或容纳超过二个指头,是形成Winslow孔疝的首要条件。
(2)肠管的游动度过大:肠管的游动度过大是其能通过Winslow孔而发内疝的又一重要条件。常见导致肠管的游动度过大的原因有:①小肠系膜过长;②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肠旋转不良可同时伴随中肠固定不良,病理改变特点小肠系膜附着不全、盲肠升结肠游离、高位盲肠、大网膜附着不全、十二指肠旁隐窝增大等,致使有关肠管游动度过大,除引起肠扭转外,也是发生腹内疝重要原因。
(3)肠蠕动异常和腹内压突然增高:在肠蠕动异常或暴饮暴食后部分肠管重量增加、病人体位突然改变以及腹内压突然增高等诱因作用下,肠管容易由Winslow孔疝入小网膜囊内而形成小网膜囊疝。因该疝疝环的前壁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胆总管、门静脉和肝动脉;后方有下腔静脉和脊柱。上述形成疝环的结构强韧而扩张性小,很容易压迫通过疝环的肠管,使之难回复,易导致疝内容物的嵌顿和绞窄。
2.横结肠系膜裂孔疝:肠管从横结肠系膜裂孔疝入小网膜囊内。
3.肝胃韧带的裂孔疝:肠管从肝胃韧带(小网膜)的裂孔疝入小网膜囊内。
4.胃结肠韧带裂孔疝:肠管由胃结肠韧带裂孔疝入小网膜囊内。
临床表现本病多以急性肠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可有上腹部疼痛、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
1.腹痛:为急性发作性绞痛,多较剧烈、难忍。由于病人躯体屈曲时疝环的前壁(肝十二指肠韧带)相对松弛,当病人在床上坐起或膝盖屈到下颌或屈曲坐在椅子上时腹痛可减轻,部分病人也可感到腰背部疼痛。有学者认为,躯体屈曲时腹痛减轻是Winslow孔疝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2.呕吐和腹胀的程度与疝入的器官有关,如为肠管,则呕吐较剧烈;如为大网膜,呕吐可较轻。如疝入器官为空肠上段,则呕吐发生早,且频繁,腹胀一般不明显;如疝入器官为回肠或结肠,则呕吐发生晚,腹胀的程度也比较明显。
3.体格检查可发现病人上腹部饱满,上腹偏左常可触及质软的囊状肿块,肿块固定有压痛。早期叩诊为鼓音,渗出后多为浊音,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或气过水声。如肠鸣音消失,或出现腹膜刺激症状,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浑浊液体,表明疝入肠管发生绞窄或坏死。严重者可有休克表现。少数病人可因疝环前壁的胆总管受压迫而出现梗阻性黄疸。
4.影像学检查
(1)腹部X线检查
a.立位或仰卧位腹平片如疝内容物为肠管,可于小网膜囊区见到弧形肠气和气液平面,并使胃左前移位。在右侧腹部可能见到上升至肝下Winslow孔方向的小肠襻。如疝入物含升结肠,右侧腹看不到肠气和积粪影。
b.上消化道造影可显示胃被推向左侧,延迟造影可见肠管位于小网膜囊。
c.钡灌肠疝入物为结肠时,可显示结肠移位于小网膜囊内。
d.CT扫描检查主要征象:①肠系膜位于下腔静脉和门静脉之间;②小网膜囊内有气液平面,并呈鸟嘴状指向网膜孔;③右侧腹部无升结肠;④肝下间隙可见2个或更多肠襻。
(2)B超检查肝脏下、小网膜囊孔部、胆总管和门静脉后、小网膜囊区可见异常肠道回声。
(3)99mTc-HIDA胆道造影当疝入物为胆囊时,99mTc-HIDA胆道造影可显示胆囊、胆道位置异常。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毅 - 主任医师 - 山西省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