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上脚:小脑上脚是小脑向前上方连于中枢的两条纤维束。位于第四脑室顶的上外侧部,两脚间附有前髓帆。由小脑核发出至中脑红核的纤维及自脊髓小脑前束上升进入小脑的纤维共同组成,亦称结合臂。
解剖结构:1、小脑上脚:小脑上脚又叫结合臂,系小脑与中脑相连接的部分。是由小脑核发出至中脑红核的纤维与自脊髓小脑前束上升进入小脑的纤维共同构成的2条纤维束。其功能起上下连结与传递作用。此脚位于第四脑室顶的上外侧部,2脚间附有前髓帆。
2、小脑:小脑位于颅后窝内,上面有大脑半球,前面有脑干。由两侧的小脑半球和中间的蚓部组成。其表面的灰质称小脑皮质,深部为白质,白质中还存在着神经核。通过神经纤维,小脑与脊髓、脑桥、中脑等存在着广泛联系。小脑的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紧张和协调肌肉运动。例如,由于小脑受损伤,病人走路步履蹒跚,容易跌跤;运动的准确性发生障碍,不能作迅速的轮替运动,在精细动作的终末出现震颤,静止时震颤消失并有言语缓慢、说话不清等症状。也有人认为,小脑在与运动有关的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小脑是不成对的结构,人的小脑是后脑中最大的部分,位于颅后窝内、大脑两半球枕叶的下方、脑桥和延髓的背侧面。小脑上面平坦,下面隆凸,中间缩窄的部分是蚓部,两侧膨隆的是小脑半球。小脑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沟,把小脑分成若干叶。小脑表面被覆一层灰质,称小脑皮质;小脑内部为白质,称小脑髓质。在髓质内有灰质团,称小脑中央核。按功能,小脑分为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
小脑借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小脑下脚(绳状体)由来自脊髓和延髓的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小脑中脚(脑桥臂)由脑桥核到小脑的纤维组成;小脑上脚(结合臂)主要由小脑中央核发出的远心纤维组成,它主要终于红核和丘脑外侧核。
小脑机能相当复杂,主要机能是有机体在静力性或动力性运动中小脑参与原动肌和对抗肌之间的共济作用,从而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的紧张、协调肌肉的运动,主要是协调身体的随意运动。如小脑受到损害,病人平衡失调,站立时身体摇摆不稳,步行蹒跚,有跌倒的趋势。此外,小脑对内脏的机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刺激小脑,可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现象,如瞳孔散大、血压增高、疲劳肌肉恢复工作能力等。
3、小脑核:小脑核系小脑髓质内灰质团块。这些团块由神经元细胞体构成,分别接受上、下传入的神经纤维,又分别发出向下或向上传出的纤维,起传递的转换神经元作用。这些核中最大的为齿状核,发出的纤维与中脑红核相连;其次为栓状核、球状核、顶核等。
小脑核位于小脑灰质的中央,包括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在每侧小脑半球,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内;球状核居顶核外侧;齿状核呈皱折的袋状,袋口(核门)朝向背内侧,宽大的底部朝向小脑皮质;栓状核是一前后狭长的条状灰质团块,居核门附近。
小脑的位置与分叶: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居脑干背侧,上面平坦为大脑半球所覆盖,二者之间隔以小脑幕。小脑下面的中间部凹陷,容纳延髓,其中部狭窄,称为小脑蚓,两侧膨大为小脑半球。小脑表面被平行浅沟分成许多小脑叶片。小脑皮质位于表层,深部为白质,白质内藏小脑核(中央核)。进出小脑的纤维构成三对小脑脚,连于脑干。小脑可分为三叶:在个体发生中,首先在后下方出现后外侧裂,划分出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和小脑体;以后在小脑体上部出现原裂,将小脑体划分为原裂前方的前叶,及其后方的后叶。另一分叶命名法,是鉴于后叶蚓部的蚓锥体和蚓垂的纤维联系和功能与前叶相似,改称其为后叶,前、后两叶属于旧小脑,小脑体的其余部分,命名为中叶,属于新小脑。晚近按电生理实验资料结合小脑纤维联系,将小脑体划分成纵带,将蚓部区域称为蚓部皮质,蚓部与小脑半球间的过渡区称为旁蚓皮质,剩下的小脑半球外侧称为外侧皮质。也有人鉴于蚓部皮质与旁蚓部皮质的功能与纤维联系相似,故可视为一个功能区,相当于旧小脑,而外侧皮质相当于新小脑,为另一功能区。
小脑皮质:
小脑皮质主要含有五种神经元和两种传入纤维,小脑各叶皮质的构筑基本相似,由浅而深可分为分子层、梨状神经元层和粒层。
小脑核(中央核):
小脑有顶核、球状核、栓状核与齿状核各一对,分别位于小脑两侧白质内。顶核靠近第四脑室顶的中线两侧,在种系发生上古老。球状核、栓状核在种系演化中稍晚于顶核,位于顶核的外侧,靠近齿状核门,又称为间位核。齿状核最大,形似皱褶囊袋,袋口朝向背内侧,称为齿状核门,此核出现最晚,在人类最发达。小脑核为小脑皮质传出纤维之中继站,也是重要的整合中心。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阳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