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隐睾”是指男性的两个睾丸都是“隐睾”的情况,隐睾分单侧和双侧。双侧都隐睾即简称为“双侧隐睾”。
概述:1、双侧隐睾:隐睾分单侧和双侧。双侧都隐睾即简称为“双侧隐睾”。
2、隐睾:隐睾(cryptorchidism)为先天性阴囊内没有睾丸,它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异位和睾丸缺如。睾丸下降不全系指出生后睾丸未降至阴囊底部而停留在下降途中的某一部位,包括停留在腹腔内者。临床上常将睾丸下降不全称为隐睾。睾丸异位是睾丸离开正常下降途径、到达会阴部、股部、耻骨上、甚至对侧阴囊内。
隐睾的概率极其危害:在新生儿中大约有4%~10%的男婴出生时睾丸未完全降至阴囊内,生后仍在继续下降,至1岁时隐睾发生率仅为1%~2%,在成人约为0.4%。单侧隐睾较双侧多,约为5∶1。
专家指出,隐睾的男性以后生育的机率不大,手术在2~5岁时做是最好的,如果过了最佳的手术时间,睾丸的生精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但以后生育难,而且男性性征和性欲都会下降,如果隐睾没有行手术的患者,必须行手术治疗,否则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更大。
与双侧隐睾相关的疾病:隐睾:
(一)概述:
隐睾(cryptorchidism)是指睾丸隐藏在腹腔而未下降至阴囊内的一种病证,可分为睾丸未降及睾丸异位两类,而睾丸未降占绝大多数,临床所谓隐睾症,多指此言。
隐睾不但是男性不育症的原因之一,而且易发睾丸肿瘤。所以应予积极防治。隐睾发生率在新生儿7%~10%,1岁时2%,青春期约1%;青春期后下降者为数不多。未降睾丸70%居于腹股沟管,25%位于腹膜后,5%位于皮下环附近。
(二)发病机制及病理:
男性胎儿在母体发育时,其睾丸的下降过程发生障碍,“抛锚”于下降途中,阴囊里找不到睾丸,就发生了隐睾症。究其原委,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解剖因素:
(1)在胚胎期,睾丸系带很短或缺如,不允许睾丸充分下降。
(2)睾丸系膜与腹膜发生粘连,使睾丸无法向下。
(3)睾丸的血管发育异常,弯曲或皱折,从上方牵拉而限制睾丸下降。
(4)精索的血管或输精管太短。
(5)睾丸体积过大,腹股沟管过紧或外环远端进入阴囊的口缺乏,则睾丸无法进入阴囊内。
(6)阴囊发育异常,阴囊太小,容不下睾丸。
2.内分泌因素:
睾丸下降要有足够的动力,那就是要依靠母体的促性腺激素刺激胎儿睾丸间质细胞产生雄激素。
(1)睾丸本身有缺陷时,对促性腺激素不产生下降反应而发生隐睾。
(2)因睾丸下降发生在血液中促性腺激素浓度很高时,所以当母体促性腺激素匮乏,也会导致睾丸下降不全。
3.遗传因素:
有部分隐睾患者有明显家族史,故遗传因素也许是隐睾发生原因之一。或许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隐睾的发生,预计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原因会一一明朗化,从而找出有效的防治方法,阻止这种疾病的发生。
(三)常见并发症:
1.不育症: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正常情况下,阴囊温度低于体温2℃~3℃,这种温度差异乃是确保精子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双侧隐睾患者由于睾丸不在阴囊内,其与体温的温度差异也随之消失,而温度的升高可使睾丸上皮萎缩,从而阻碍精子产生,发生不育。单侧隐睾从婴儿出生后第二年起,对对侧正常位置的睾丸也有损害,故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影响生育。
2.疝:多是由于睾丸下降不全而使腹膜鞘突不能闭合,致使腹腔内容物循路下降所致。疝作为隐睾的并发症,国内报道在50%左右,国外报道高达66%~97%。
3.精索扭转:可能是提睾肌收缩过强,睾丸发育不良,睾丸移动度过大引起。据统计,有精索扭转的患者中约50%患隐睾症。
4.睾丸创伤:位于腹股沟处的睾丸,因其位置表浅,且腹股沟后壁比阴囊坚硬而且无弹性,缺乏缓冲性,故易受创伤。
5.恶性变:隐睾发生恶变的机会多于正常位置的睾丸,为30~50倍。另外,单侧隐睾患者的另一侧睾丸肿瘤的发生率也高于正常人。
6.精神创伤:阴囊内无睾丸可引起患者精神上的忧虑,并有自卑感。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隐睾多发生于右侧,双侧者占10%~20%。
(2)患侧阴囊小,触之阴囊内无睾丸,常可在腹股沟区摸到隐睾。
(3)体表可触诊到隐睾,不易触及的,可以借助MRI、腹腔镜。
2.鉴别诊断:
(1)睾丸回缩:由于提睾肌反射或寒冷刺激,睾丸可回缩至腹股沟,阴囊内未扪及睾丸,但待腹部温暖,或局部热烫,睾丸可复出。隐睾则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2)无睾丸:阴囊发育不良,空虚无睾丸,无生殖能力,第二性征差,呈宦官型发育,如皮下脂肪丰满,皮肤细,语调高,胡须、阴毛稀少,喉结不明显。腹部B超及手术探查均无睾丸。
(3)腹股沟淋巴结:常与位于腹股沟部的隐睾相似。但淋巴结为豆形,质地较硬,大小不一,且数目较多,不活动,阴囊内睾丸存在。
(4)男性假两性畸形:常合并有隐睾。此外,生殖器官有严重畸形,如尿道下裂,阴囊分裂,似女性外阴,但性染色体检查为XY,B超及手术探查可发现睾丸。
(五)总结:
隐睾是指睾丸隐藏在腹腔而未下降至阴囊内的一种病证。由解剖、内分泌、遗传等多种原因使睾丸下降障碍而引起。阴囊小、无睾丸、诊断困难者可以借助CT及腹腔镜。治疗主张早期手术治疗,辅以中药补肾助其下降。隐睾时间长者易癌变,要予以切除。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何玉洁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生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