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上运动神经元及其发出的轴突纤维的损害引起的瘫痪。上运动神经元起自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巨锥体细胞,并包括至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的运动神经中枢通路——锥体束。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常较广泛,具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等特征,早期不发生肌肉萎缩,又称中枢性或痉挛性瘫痪。有时在损害的急性期可因锥体束休克而表现为弛缓性瘫痪,急性期过后才呈现痉挛性瘫痪的特征。

病因及常见疾病:凡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受到病变的损害,均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常见的病因有颅脑外伤、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变性、中毒、以及内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红细胞性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等。

鉴别诊断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的度挛性瘫痪作肌电检查,可以出现上述各种肌电表现,因而借此可和下运动神经元疾患和肌源性肌病相鉴别,并结合临床作出诊断。

肌电图检查(一)肌肉松弛状态: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下运动神经元仍保持完整,故通常为电静息,不出现纤颇电位和正相电位等失神经电位也不出现束额电位,但后来发现少数病例,亦可见失神经电位,认为在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脊褪前角细胞营养性紊乱所致。

(二)肌肉随意运动状态:

由于锥体系统的病变,使由中枢来的冲动发放减少或完全停滞。因此,当令病人做随意收缩,尤其是做最大收缩时,可表现为无随意运动、单纯相和混合相,其运动单位电位电压常偏低,波形及时程大多正常。

(三)功能试验:

波动牵张试验、握拳试验、皮肤屈肌反射试验、腱反射活动试验和深吸气后闭气实验。

治疗原则:(一)靶向修复疗法:

通过该疗法对受损神经细胞进行修复,实现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清除抑制神经再生和生长的抑制因子,产生抑制因子抗体,增加神经传导功能,使神经细胞的再生速度加快,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二)药物治疗:

如免疫抑制剂以及血浆交换疗法等,在疾病初期,药物可以改善症状。但长期服用后患者就会感到药物有效时间缩短,一旦停药病情就会复发,甚至变得难以控制,对患者的身体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三)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其疗程长,显效慢,费用十分的昂贵,不能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四)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适应症,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且一般外科手术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副作用,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大。引发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存在较高的风险性。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毅 - 主任医师 - 山西省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