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杏仁体一样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间脑的结构,为一对,从脑干的腹侧面可观察到,在垂体下方,两大脑脚之间,与情绪运作有关。
乳头体是下丘脑腹侧面的灰白色圆或卵圆形隆起。位于脚间窝的前方,漏斗的后方;其后缘是中脑和间脑的分界标志。内含乳头体内侧、中间和外侧核,内侧核最大,中间核最小。主要接受穹窿纤维,发出乳头主束,分为乳头丘脑束和乳头被盖束,分别止于丘脑前核和中脑被盖,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
解剖结构:1、乳头体:
乳头体属于下丘脑,位于灰结节之后,是在中脑脚间窝内的一对隆起,它们是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是一对明显的球形灰质团块,位于后穿质颅侧的脚间窝内。乳头体深面为乳头体核。由外侧、中间和内侧核组成。来自海马回下脚、海马、隔核等处的纤维终于该核,再发出轴突构成乳头丘脑束和乳头被盖束至丘脑前核、中脑的背盖背侧、腹侧核。
2、下丘脑:
下丘脑是间脑的一部分,位于下丘脑沟以下,构成第三脑室下部的侧壁,其下部与垂体相连。下丘脑形体不大,但聚集有大量内分泌神经元(如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室旁核、结节核、尾状核,结节乳头核等)。故有人称之为“神经内分泌核能器”。下丘脑是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的高级整合中枢,是下丘脑-垂体-靶腺系统的控制系统;也是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的重要联系点。具有调节体温、摄食、饮水、性功能、心血管、内脏活动、内分泌及情绪反应等重要生理功能。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上述功能的紊乱则构成所谓的“下丘脑综合征”。
下丘脑位于丘脑腹侧,下丘脑沟以下,形成第三脑室下部的旁壁和底壁。在脑底面,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和由灰结节向下延伸的漏斗等五个部分。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皮质下的高级中枢,控制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下丘脑与脑干网状结构和皮质边缘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共同调节机体和内脏的各种活动。
3、中脑:
中脑是脑六个部分中最小的部分,仍保持神经管的原始形态,长约15~20毫米,位于脑桥和间脑之间。中脑腹侧面上界为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腹侧面两侧有粗大的纵行纤维构成的隆起,称大脑脚;在左右大脑脚之间的凹陷处,称脚间窝,动眼神经根自窝的外缘出脑;背侧面(又称顶盖)有四叠体,由两对小圆丘组成,上一对称上丘,是视觉皮质下中枢,它借上丘臂(为白质纤维)与外侧膝状体联系;下一对称下丘,是听觉皮质下中枢,它借下丘臂(为白质纤维)与内侧膝状体联系。在下丘的下方有滑车神经穿出。中脑内有中脑水管,上通第三脑室,下通第四脑室。
在中脑横切面背侧部中央,有中脑水管的断面,中脑水管的周围有一层灰质,称中央灰质。灰质的背侧是四叠体。中脑的腹侧即大脑脚,每侧大脑脚被一层含黑色素的神经细胞(即黑质)分为二部:黑质的背侧部,称被盖,其中含有网状结构,向下与脑桥的网状结构相连;黑质的腹侧部,是一层很厚的神经纤维板,称为脚底。
被盖,由灰质和白质组成。被盖的中央部有细胞体堆聚构成的红核,此核是皮质下运动中枢,细胞突相互交叉,并构成红核脊髓束。在红核的外侧有传导本体感觉和皮肤感觉的上行纤维,将这些纤维统称为内侧丘系,行向丘脑。内侧丘系与红核之间的间隙,称中脑网状结构,其背侧有中央灰质。中脑水管在中央灰质中通过。在中脑水管的底上,有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前者位于上丘平面内,后者位于下丘平面内。在动眼神经核的内侧有达克谢维奇氏核,此核中的细胞发出的突起形成内侧纵束,行入脊髓。
乳头体的构成及其纤维联系:(一)乳头体内有三个灰质核:
1、乳头内侧核:此核组成乳头体的大部分,腹侧部由浅染色小型细胞形成,而背侧部则由薄层梭形大型细胞形成的。此核向尾侧与脚间核相连。
2、乳头外侧核:位于乳头内侧核嘴端的腹外侧,由大型深染色的细胞形成。
3、乳头闰核:位于乳头内、外侧核之间,并稍靠背侧,由密集的小型细胞形成。
(二)乳头体的纤维联系:
1、穹窿的纤维:主要终于乳头体内侧核的外侧部、乳头体外侧核和闰核。
2、乳头丘脑束:主要始自乳头体内侧核,终于丘脑。
与乳头体相关的疾病:Homen综合征(脑震荡后综合征):
概述脑震荡后综合征于1890年由某学者首先报道,为反复发生的慢性脑部外伤所致。
病因反复发生慢性脑外伤所致豆状核变性,或因外伤后继发进行性亚急性脑炎的后遗症。
病理豆状核变性,且有透明隔破孔和裂损,乳头体萎缩,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退变或消失。小脑及黑质亦可见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成年男性多见,具有反复脑部外伤史。早期表现有头痛、失眠、眩晕、易激动等,继之出现言语含糊不清,步态不稳甚至肢体强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智力减退,计算和理解能力下降,进行性痴呆,共济失调,震颤麻痹等。
诊断反复脑外伤病史,临床表现初始为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继之发展为进行性智力下降以至痴呆,气脑及脑CT显示大脑、小脑萎缩及透明隔异常。
治疗无特殊疗法,对症处理。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姜鸿南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乳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