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切牙管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鼻腔顶前方由额骨、鼻骨及鼻软骨构成,中部由筛骨筛板构成,后部由蝶骨体下面及前面构成。鼻腔底部前3/4由上颌骨腭突形成,后1/4由腭骨水平部形成。前部有切牙管,其中走行有鼻腭神经。鼻中隔的后下部由梨骨构成,后上部由筛骨垂直板构成,前部由鼻中隔软骨及大翼软骨内侧脚形成。

解剖结构:1、切牙肌:

系口周围深层肌之一。此肌位于口轮匝肌的深面,上、下各2块,起自上、下颌骨侧切牙的牙槽轭与犬牙槽轭之间,肌纤维向外侧终于口角皮肤及粘膜。此肌收缩时,牵引口角向内侧。有的该肌缺如。

2、切牙:

俗称门牙。位于口腔前部的上、下颌骨,呈弧形排列,分为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和下颌侧切牙,共八颗切牙,唇面牙冠呈楔形,牙根单一,切缘较薄,故其主要功能为咬断食物,以利臼齿的咀嚼。乳牙于6岁左、右更换恒齿。

位于上下颌骨牙槽突的前端,中线的两旁,上下颌切牙共有8个,名为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及下颌侧切牙它们的结构相同,形态相似,其解剖特点为牙冠呈楔形,牙颈部最厚,向切端逐渐变薄,而成一形如刀刃的切缘,可用以切断食物。牙冠的唇面微凸,近似梯形,舌面的中央凹陷成窝,叫舌窝。切牙牙根略呈圆锥或扁锥形,为典型的单根牙。

与切牙管相关的疾病:切牙管囊肿:

即鼻腭囊肿。也称切牙管囊肿或鼻腭囊肿。属面裂囊肿中常见的一种。多发生于30~59岁的男性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一般直径不超过2cm。临床可出现腭中线前部肿胀,可有波动感。有时囊肿向唇侧生长,则引起紧贴上唇系带下方肿胀。当有继发感染时可使肿胀迅速增大,常伴有疼痛。鼻腭管囊肿的另一型只发生于切牙孔而不延及切牙管,称为腭乳头囊肿。病变囊壁上皮衬里中有黏液细胞,结缔组织中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又称切牙管囊肿、鼻腭囊肿。面裂囊肿的一种,由切牙管内的胚胎上皮残余发生。临床上又分为两型:①发生在切牙孔腭乳头处者称腭乳头囊肿;②起源于鼻腭管近口腔端者,衬里为复层鳞状上皮;来自鼻腭管的近鼻腔端者,衬里为呼吸性上皮。囊肿位于切牙管内或其近处,X线片上可见切牙管扩大为圆形透光阴影,可自口内手术摘除。

切牙管在上颌中切牙种植手术中的意义:成功的牙种植修复要求生物学和美学的双重成功。可用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对种植体的选取和种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在行上颌中切牙种植手术时,要求唇侧和腭侧都保留至少1mm的骨厚度,切牙管的存在令可用的骨组织更少。提前掌握种植区牙槽骨情况,对骨量不足者采用骨增量技术,使种植体更加稳固长久地存留在口腔内和较易获得美学成功。切牙管位于上颌前牙区切牙孔的后上方,分别有鼻腔和口腔开口,管内有鼻腭神经血管束。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范红 - 主任医师 - 山西省人民医院 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