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前庭蜗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前庭蜗器(位听器),又称耳(ear),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和中耳收集声波,内耳有听觉和位觉感受器。其形态结构复杂,特别是内耳又埋藏于颞骨岩部内,形态不规则,方位难辨识1。

断层解剖研究水平位由下向上分8个层面描述:(1)蜗窗龛平面

此平面显示外耳道外侧的软骨部和内侧的骨部。鼓膜呈“>”状,凸向内侧的尖端为鼓膜脐。鼓室内侧壁向外侧凸出的部分为鼓岬部,其后方可见凹陷的蜗窗龛2。在鼓室的后方,可见垂直下行的面神经乳突段。此平面仅能显示耳蜗基底周的一部分。

(2)蜗窗平面

此平面外耳道只能显示内侧的一部分,在鼓膜脐部能够看到锤骨柄的末端。蜗窗龛的前部可见耳蜗基底周和耳蜗中间周。耳蜗基底周的起始部与蜗窗龛相邻,该部与蜗窗龛之间仅隔一层薄膜,此处即蜗窗,膜为蜗窗膜。蜗窗位于蜗窗龛的龛底部,由于蜗窗龛的龛口前上外缘骨质向后下突出,将蜗窗遮挡,从鼓室腔方向不能观察到蜗窗。

(3)锤骨柄平面

此平面在鼓膜中央部能见到长条状的锤骨柄。耳蜗基本显示完全,耳蜗基底周最为宽大,中间周显示清楚,顶周显示很小一部分。在耳蜗基底周内可见清晰的骨螺旋板。

(4)锤骨颈平面

鼓室内可见3个听小骨,位于前外侧较细长的是锤骨颈,后内侧呈点状的是砧骨长脚,再向后内侧可见镫骨。鼓室内侧壁前部可见一凸向腔内的骨性结构,为匙突。匙突与锤骨颈之间的软组织即鼓膜张肌腱。耳蜗仅可显示基底周和中间周。耳蜗后外侧可显示部分前庭,其后方平行于岩部长轴的管道,为后半规管的下半周。

(5)锥隆起平面

鼓室后壁有一凸向前内侧的锥隆起。其后方面神经的截面为椭圆形,即面神经第二膝。锥隆起内侧鼓室向后的凹陷为鼓室窦。鼓室窦的前方,鼓室内侧壁有一凹向前庭的浅窝为前庭窗。耳蜗仍只显示基底周和中间周,蜗轴清晰可见。内耳道内可见前庭蜗神经,该神经在内耳道底分为两支:蜗神经与蜗轴相连;前庭神经与前庭和半规管相连。前庭仍清晰可见,后半规管显示为两个圆形管腔。

(6)面神经鼓室段平面

鼓室内的听小骨此平面显示最明显,前方呈圆形的为锤骨头,后方呈三角形的为砧骨体,砧骨体向后逐渐变细的部分为砧骨短脚。鼓室后方较大的骨性腔隙为鼓窦。在鼓室内侧可见呈前后方向水平走行的面神经鼓室段,与前庭间的最近距离为2mm。耳蜗只能显示基底周,前庭显示较为完整。

(7)面神经膝平面

听小骨可见前方的锤骨头和后方的砧骨体。鼓室后部有鼓窦入口。面神经鼓室段的前端呈锐角转向后内侧,转弯处即面神经膝。从面神经膝向内后方行走的部分为面神经迷路段,最后进入内耳道。面神经鼓室段与面神经迷路段之间夹角为100°。前庭的后部凸向后外侧的部分为外半规管。

(8)外半规管平面

此平面可显示上鼓室和鼓窦入口。内耳道只能显示很小一部分,前庭后外侧的环形管道是外半规管,呈水平位,全长均可显示。外半规管后部的圆形管道为后半规管。

冠状位由前向后分4个层面描述:(1)耳蜗平面

此平面上外侧显示卵圆形的上鼓室,内有两个听小骨,外上方的是砧骨体,内下方的是锤骨头,向下可见锤骨柄与鼓膜相连。上鼓室外侧壁向下延续为鼓室盾板。颞骨中心部的螺旋形腔隙为耳蜗,耳蜗外上方可见面神经的断面,外侧为面神经鼓室段,内侧为面神经迷路段,两者之间即面神经膝。耳蜗的下方可看到的竖直管道为颈内动脉。

(2)前庭窗平面

鼓室上方可见面神经鼓室段横断面。镫骨可看到镫骨头与前、后脚,在其内侧的凹陷为前庭窗,与前庭相邻。前庭上方突向上和上外的细长管道分别是上半规管和外半规管,管内的膜迷路清晰可见。前庭下方的管道为耳蜗基底周起始部。内耳道显示不完全。鼓室下方较大的腔隙为颈内静脉。

(3)蜗窗平面

鼓室上方仍可见面神经鼓室段横断面。面神经的下方见一突向鼓室内的骨性隆起为锥隆起,其内的镫骨肌清晰可见。锥隆起内侧的凹陷为鼓室窦,外侧的凹陷为面神经隐窝。鼓室内侧壁的下部有一凹向内侧的隐窝为蜗窗龛,龛底的内上方有蜗窗与前庭相邻,之间有蜗窗膜相隔。龛口的前上外缘也明显向下突出,遮挡蜗窗。

(4)面神经乳突段平面

在颞骨的上部可见一不规则的腔隙为鼓窦,与鼓室相通。鼓窦下方面神经乳突部竖直下行,直至茎乳孔。此平面可显示出上、后、外三个半规管,后半规管的下方即颈内静脉。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同丽 - 主任医师 - 山西省人民医院 耳鼻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