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颅骨内面观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颅的内面观是整个颅骨可区分为五个面观察之一,五个面观察:即顶面观、底面观(颅底内面及颅底外面观)、侧面观、额观及枕观。颅顶上面有三条缝,即矢状缝、冠状缝和人字缝,是组成颅顶各骨的分界线。

解剖结构:**1、**颅:

指颅骨及其所连成的头颅。是人头部的骨性支架,由29块形状、大小不一的骨块组成,位于脊柱上方。除下颌骨、舌骨和听小骨外,其余骨彼此借结缔组织或软骨牢固相连。颅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内有颅腔,容纳脑,对脑起保护和支持作用。面颅位于颅的前下部,包括眶、鼻、口腔等的骨性结构。下颌骨与脑颅间形成下颌关节,使下颌骨参与咀嚼运动。

组成脑颅的脑颅骨共有8块,其中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颞骨和顶骨。组成面颅的面颅骨有15块,其中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以及下鼻甲,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和舌骨。

2、颅骨:

头部骨骼,由22块不同形状、大小的骨头组成。颅盖骨由8块扁平的盘状骨组成,能保护大脑。其中有些组成脸部骨骼。其余14块,包括下颌骨,组成脸部:下颌骨是颅骨中惟一能活动的骨,余下的由被称为骨缝的不可动关节连接而成。许多小孔穿透颅骨供血管和神经出入脑部。颅骨基部的枕骨大孔是这些孔中最大的,脊髓经此而过。

又称头骨,人和脊椎动物头部的骨架。人的颅骨由23块骨组成,能支持和保护脑等重要器官。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各骨之间都借缝或软骨相连,属不活动的连结。颅骨可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前者围成颅腔,后者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脑颅骨共有8块;包括前部1块额骨,后方1块枕骨,上方2块顶骨,两侧各有1块颞骨,颅底前部中央的1块筛骨和颅底中部的1块蝶骨。面颅由15块骨组成:口腔上方,左右各有1块上颌骨,上内侧有1对鼻骨,后方有1对泪骨,外上方有1对高起的颧骨,后方接1对腭骨。内侧有1对伸入鼻腔的下鼻甲骨,鼻腔正中的骨板是犁骨。下颌骨是构成关节而能活动的颅骨。另外,还有游离的骨块即舌骨。

颅底内面形态学结构:颅底内面:颅底凸凹不平,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

1、颅前窝:

由筛骨筛板、颧骨眶部、蝶骨体上面前部和蝶骨小翼构成。筛板正中有鸡冠,两侧有多个筛孔,嗅神经丝由此入颅。由于筛板较薄,如此处发生骨折,易致脑脊液鼻漏,丧失嗅觉。

2、颅中窝:

由蝶骨体、大翼、颞骨岩部前面和颞鳞构成。其中间部由蝶鞍构成,中部是垂体窝,窝的前方为鞍结节,鞍前有横行的交叉前沟。其两侧为视神经孔。垂体窝后方的骨板称为鞍背。颞骨岩部前面有弓状隆起,外侧为鼓室盖。岩部近尖端处有三叉神经压迹。颅中窝有很多孔、裂,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穿过。眼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和展神经经此裂出入眶。三叉神经第二支通过圆孔、第三支通过卵圆孔、脑膜中动脉通过棘孔出入颅。视神经通过视神经管由眶入颅。颅中窝骨折,伤及血管和神经,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如眶上裂骨折可出现眶上裂综合征;岩部骨折可致硬脑膜撕裂并伴有鼓膜破裂,可引起脑脊液耳漏等。

3、颅后窝:

由枕骨、蝶骨体和颞骨的部分构成。窝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其前为斜坡,后方有枕内嵴。枕内隆凸位于其后方。两侧为横窦沟,延续为乙状窦沟,止于颈静脉孔。枕骨大孔两侧有舌下神经管。颞骨岩部后有内耳门,向外入内耳道,有面神经和位听神经通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颈内静脉通过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出颅。颅后窝骨折发生后,可引起乳突部、颈部皮下淤血,若伤及颈静脉孔,可致颈静脉孔综合征。

4、颅外面观:

颅盖骨两侧顶骨结合处为矢状缝,两顶骨与额骨结合处为冠状缝,顶骨后缘与枕骨结合处为人字缝。冠状缝与矢状缝相交处为前囟点。矢状缝与人字缝相交处为人字点。额、颞、蝶、顶骨相交于翼点,此处骨质菲薄,其颅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若骨折线通过此处,易致损伤出血。颅后枕外隆突两侧为上项线。

与颅骨相关的疾病:颅内出血:

(一)概述:

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新生儿脑损伤,由缺氧和产伤引起。产前、产程中及产后一切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缺血因素都可导致颅内出血,以早产儿多见。因胎头过大、头盆不称、急产、臀位产、产钳助产等使胎头受挤压,可造成产伤性颅内出血,足月儿多见。此外,快速输注高渗液体,机械通气不当等还可致医源性颅内出血。临床表现:意识状态改变如过度兴奋或嗜睡、昏迷;眼症状如凝视、眼球震颤;颅内压增高症状如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角弓反张等;此外还有肌张力改变,瞳孔改变及不明原因的黄疸和贫血。颅内出血类型包括硬脑膜下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小脑出血。影像学检查方能确诊,本病无特效治疗,仅为对症治疗及保护脑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预防早产,提高产科技术及避免医源性损伤是预防本病要点。

(二)颅内出血包括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内出血。引起颅内出血的原因有:

(1)外伤:头颅外伤可引起脑挫裂伤出血,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2)先天性脑血管异常(包括动脉瘤):任何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均可突然出血。儿童期常见动静脉畸形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皿或脑内血肿,甚至新生儿期亦可发生。儿童期动脉瘤破裂较少。有时可因脑部微血管瘤出血而脑血管造影检查不易发现。

(3)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镰形细胞病、不同类型的紫癜等。血小板增多症可同时引起血栓形成及出血。

(4)感染:感染中毒可引起脑动脉炎,或因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或DIC,而致出血。以细菌感染为主要,但病毒及立克次体亦可致动脉炎。有时见到霉菌性动脉瘤破裂而出血。

(5)维生素缺乏:维生素K缺乏常见于婴儿腹泻或多用抗生素后,以幼婴儿为多见。维生素C缺乏见于营养不良乳儿,可致颅内出血。慢性维生素B1缺乏亦可引起脑部出血性病变,如Wernicke脑病。

(6)其他:结节性动脉炎可能出血,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或因抗凝治疗不当而出血。肝功能衰竭及尿毒症时均可因毛细血管改变,血小板减少或凝血机制不良而致颅内出血。

(三)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量及儿童年龄有关。常见的症状有:

(1)意识改变:颅内出血时多有意识障碍,轻者嗜睡、淡漠,重者迅速昏迷。婴儿有时表现为烦躁,吸吮无力,拒食,面色苍白。

(2)呼吸困难:新生儿常有呼吸暂停发生。出血量多、颅内压增高明显者易出现呼吸不规则,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

(3)发热:常观察到年长儿于出血后可有体温升高。脑干出血或血肿穿破入脑室时可有过高热。

(4)神经系统局限性体症:一侧脑内出血时易见对侧中枢性偏瘫。脑干出血或脑内大量出血破入脑室时,病孩呈深度昏迷、二侧瞳孔缩小、双侧锥体束征及去脑强直,多迅速死亡。

(5)颅内压增高现象:幼婴前囟膨隆,有脑性尖哭。患儿常有呕吐,烦躁不安,重者出现脑疝。

(6)脑膜刺激征: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但在发病初或深度昏迷阶段脑膜刺激征不易查察。

(7)其他:原发病及合并的体征常仍可查到,如皮肤紫癜或皮下出血斑,婴儿大量出血时伴迅速出现的贫血。

当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偏瘫、呕吐和脑膜刺激征时要考虑有颅内出血性病变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颅内出血以及引起出血的原因。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董慧珠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 神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