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颗粒小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颗粒小凹:颗粒小凹,又称帕基奥尼氏凹陷。

一、解剖结构:1、颅腔:

颅腔是容纳脑、脑膜及其血管的骨性腔,由额骨、顶骨、蝶骨、颞骨、枕骨和筛骨的一小部分构成;其内面由颅内膜衬覆。实际上颅内膜是上述颅骨颅腔面的骨膜,也就是硬脑膜的外层。此膜在颅的孔、裂处延至颅外直接移行为颅外的骨膜;在颅腔内的颅缝处与缝韧带融合。颅可划分为颅盖与颅底,二者的大致分界线为:自枕外隆凸循两侧的上项线经两侧的乳突根、外耳门上缘、颞骨颧突根、大翼颞下嵴至眶上缘,再向内侧延至前正中线。

颅盖内面观颅盖内面直接邻接脑膜,可见与脑的沟回相应的骨嵴与脑压迹,侧方呈现脑膜动脉沟;沿正中线可见上矢状窦沟,其外侧有与蛛网膜颗粒对应的颗粒小凹。

2、颅盖:

系颅的一部分。颅分为颅盖和颅底,2者分界线为:自枕外隆凸沿上项线至乳突的根部,向前经过外耳门上缘、颞骨颧突的根部,并横越蝶骨大翼的颞面,向上转至额骨的眶上缘,循此缘再向内至中线,与对方结合。此圆周以上部分叫颅盖,以下部分叫颅底。

3、颅:

颅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内有颅腔,容纳脑,对脑起保护和支持作用。面颅位于颅的前下部,包括眶、鼻、口腔等的骨性结构。下颌骨与脑颅间形成下颌关节,使下颌骨参与咀嚼运动。

组成脑颅的脑颅骨共有8块,其中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颞骨和顶骨。组成面颅的面颅骨有15块,其中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以及下鼻甲,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和舌骨。是人头部的骨性支架,由29块形状、大小不一的骨块组成,位于脊柱上方。除下颌骨、舌骨和听小骨外,其余骨彼此借结缔组织或软骨牢固相连。

二、与颅相关的疾病: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包括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内出血。引起颅内出血的原因有:

(1)外伤:头颅外伤可引起脑挫裂伤出血,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2)先天性脑血管异常(包括动脉瘤):任何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均可突然出血。儿童期常见动静脉畸形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皿或脑内血肿,甚至新生儿期亦可发生。儿童期动脉瘤破裂较少。有时可因脑部微血管瘤出血而脑血管造影检查不易发现。

(3)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镰形细胞病、不同类型的紫癜等。血小板增多症可同时引起血栓形成及出血。

(4)感染:感染中毒可引起脑动脉炎,或因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或DIC,而致出血。以细菌感染为主要,但病毒及立克次体亦可致动脉炎。有时见到霉菌性动脉瘤破裂而出血。

(5)维生素缺乏:维生素K缺乏常见于婴儿腹泻或多用抗生素后,以幼婴儿为多见。维生素C缺乏见于营养不良乳儿,可致颅内出血。慢性维生素B1缺乏亦可引起脑部出血性病变,如Wernicke脑病。

(6)其他:结节性动脉炎可能出血,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或因抗凝治疗不当而出血。肝功能衰竭及尿毒症时均可因毛细血管改变,血小板减少或凝血机制不良而致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量及儿童年龄有关。常见的症状有:

(1)意识改变:颅内出血时多有意识障碍,轻者嗜睡、淡漠,重者迅速昏迷。婴儿有时表现为烦躁,吸吮无力,拒食,面色苍白。

(2)呼吸困难:新生儿常有呼吸暂停发生。出血量多、颅内压增高明显者易出现呼吸不规则,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

(3)发热:常观察到年长儿于出血后可有体温升高。脑干出血或血肿穿破入脑室时可有过高热。

(4)神经系统局限性体症:一侧脑内出血时易见对侧中枢性偏瘫。脑干出血或脑内大量出血破入脑室时,病孩呈深度昏迷、二侧瞳孔缩小、双侧锥体束征及去脑强直,多迅速死亡。

(5)颅内压增高现象:幼婴前囟膨隆,有脑性尖哭。患儿常有呕吐,烦躁不安,重者出现脑疝。

(6)脑膜刺激征: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但在发病初或深度昏迷阶段脑膜刺激征不易查察。

(7)其他:原发病及合并的体征常仍可查到,如皮肤紫癜或皮下出血斑,婴儿大量出血时伴迅速出现的贫血。

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偏瘫、呕吐和脑膜刺激征时要考虑有颅内出血性病变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颅内出血以及引起出血的原因。检查内容包括:

(1)脑脊液检查:有颅内出血时一般脑脊液压力增高,故应用细针谨慎进行穿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内出血时脑脊液均为均匀血性,蛋白量增多。出血量少时外观可能仅混浊,但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其中尚有皱缩红细胞)。仅仅脑内出血时脑脊液常规可能正常。

(2)头颅超声波检查:大脑半球血肿形成时可见中线移位。

(3)头颅透照试验:新生儿头颅透照试验可发现血肿所致的不透光区。

(4)同位素脑扫描:有异常的放射性浓集影。

(5)CT检查:是非损伤性检查方法,对幼儿尤为适用,能明确血肿部位,可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内血肿及后者是否穿破入脑室。

(6)脑血管造影:用以明确血肿部位或颅内血管畸形的部位和性质。常于考虑有手术治疗可能时进行此项检查。

(7)结合临床进行血、尿等检查:检查有无原发或继发的出血性疾病。

颅内出血的急性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①止血措施:应尽量针对原发疾病。②减低颅内压:可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或地塞米松等。③注意呼吸、心律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缺氧,及时应用辅助呼吸措施。④避免及预防继发感染及其他合并症,尤其是肺炎。当明确有脑内血肿形成或血管畸形存在者,进行手术治疗。既不可拖延,也应选择适宜的时机。

昏迷时间愈长,预后愈差。新生儿及婴幼儿出血较明显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脑发育障碍以致智能不足。其他后遗症包括不同程度和部位的瘫痪、继发性癫痫、语言或听力障碍等。

对各种后遗症亦应积极治疗。控制癫痫应持之以恒。通过积极的训练,语言及运动障碍常能得到好转。在良好的培训下智能亦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晨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 神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