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丘脑(subthalamus)位于间脑和中脑的过渡区,内含底丘脑核,与黑质、红核、苍白球间有密切联系,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人类一侧底丘脑核受损,可产生对侧肢体,尤其是上肢较为显著的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称半身舞蹈病或半身颤搐。
解剖结构:1、底丘脑:
底丘脑又称腹侧丘脑,其背侧界是丘脑(即背侧丘脑);腹侧界和外侧界是大脑脚和临近的内囊;内侧界和嘴侧界是下丘脑,向尾侧移行于中脑被盖。底丘脑包括红核和黑质的嘴侧部。底丘脑的主要纤维束通过区有:红核前区、豆核袢、豆核束和丘脑束。底丘脑内的灰质核有:底丘脑核、未定带和底丘脑网状核。
底丘脑核是一扁平卵圆形灰质团块,为锥体外系反馈环路中重要的中继核。损伤此核时,可引起对侧肢体的粗大不自主运动,即半身舞蹈症。此种不自主运动,先发生于肢体近端肌肉,继而可能发生于面肌和颈部肌肉。
底丘脑是间脑中较小的一个部分,与中脑被盖相接续,位于背侧丘脑的腹侧,内囊的内侧;底丘脑的前内侧是下丘脑。中脑红核和黑质的前端亦伸延至底丘脑区域。
底丘脑的灰质包括底丘脑核、未定带、红核与黑质的颅侧端,另有位于一些纤维束中的散在灰质,如H区、H1区和H2区核。这些散在细胞可视为中脑网状结构的上延部分。穿行此区的纤维束有豆状束、豆状襻和丘脑束。
2、间脑:
间脑位于中脑之上,两大脑半球之间的脑组织。结构较复杂,分为上丘脑、背侧丘脑、后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1)上丘脑主要的结构为松果体,松果体是一内分泌腺。(2)背侧丘脑为两个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左右各一个。每个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又分为丘脑前核、丘脑内侧核和丘脑外侧核。丘脑前核具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功能,丘脑内侧核可能是躯体和内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丘脑外侧核是躯体感觉通路的最后一级中继站,它把皮肤感觉、本体感觉冲动传向大脑皮质中央后回。(3)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内有内侧膝状体核,是听觉传导路中最后一个中继站,接受听觉纤维的传入,并发出纤维到达大脑皮质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内有外侧膝状体核,是视觉传导路中最后一个中继站,接受视觉纤维的传入,并发出纤维到达大脑皮质视觉中枢。(4)底丘脑为中脑和间脑的过渡地区。(5)下丘脑是自主性神经的皮质下中枢,与某些激素的分泌、情绪反应、某些代谢(如水、盐、糖、脂肪等代谢)的调节和体温、心血管运动、呼吸运动的调节以及食欲、睡眠、觉醒、生物钟(或昼夜节律)等的调节均有关系。许多生理心理学研究都涉及间脑,尤其是下丘脑。
底丘脑的形态学结构:底丘脑核为扁椭圆形,开始见于哺乳动物脑,在人类发育最大,居内囊内侧。此核与苍白球之间有丰富往返纤维联系,称底丘脑束。毁损此核将引起对侧肢体产生粗大而不自主运动,并可波及颈肌和面肌,称为偏身颤搐(Hemi-ballismus)。未定带为一条灰质,位于丘脑束和豆状束之间,向外侧与丘脑网状核相连续。
穿行底丘脑的纤维主要来自小脑上脚和苍白球。小脑上脚交叉后穿经红核,过了红核的前端则渡入红核前区(H区),再向上就加入丘脑束。苍白球发出的传出纤维在底丘脑形成两个束:豆状束和豆状襻。前者穿行内囊,在未定带区域形成一条纤维带(H2区),然后转折上行,归入丘脑束。豆核襻的纤维绕过内囊的内侧缘,也向上加入丘脑束。因此丘脑束(H1区)是含有小脑和苍白球的传出纤维,向上进入腹外侧核和腹前核,自此二核转接冲动至额叶皮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房亚兰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