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肌层由3层平滑肌组成,自外向内依次为纵层、环层与斜层,环层最发达,在幽门处特别增强,形成幽门括约肌,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
胃壁的解剖结构分4层:①黏膜层。是胃壁最内层,富于血管,呈红色,由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表面有密集小凹,位于黏膜内的大量腺体的腺管开口处。柱状上皮细胞分泌含有中性多糖黏蛋白的黏液。此层内尚有大量胃腺体。在胃黏膜腺体的基底部有薄层交织肌束,称之为黏膜肌层。胃排空时,黏膜呈现许多皱襞。②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所组成。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以及Meissner神经网。③肌层。包括三层不同方向的肌纤维,内层是斜行纤维,中层是环行纤维,在幽门部最厚,终于形成出门括约肌。外层是纵行纤维。④浆膜层。即腹膜层。
急性胃扩张急性胃扩张系指非机械梗阻性胃腔极度扩大,伴胃内容物大量潴留。病因是各种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胃壁麻痹,大都发生于饱餐和手术后,过去多认为是腹部手术时内脏神经受到强烈刺激,引起胃壁反射性抑制,使胃壁肌肉松弛无力,进而形成胃扩张;近来据国内报道,本病约80%发生于饱餐,特别是暴饮暴食后,手术后发生者仅占少数。暴食后胃腔急剧扩大,胃壁肌层因过度伸展而麻痹,最后导致扩张。此外,腹部外伤,腹腔炎症、剧烈疼痛、过度疲劳、营养不良和全身衰弱等可促进胃麻痹的产生和发展。随着胃扩张的不断加剧,胃体占据整个上腹乃至全腹,胃壁变薄质脆,粘膜皱襞消失,胃腔出现血性渗出液,甚而出现胃壁坏死,穿孔而产生腹膜炎。其次是由于胃内大量渗出导致体液丧失而产生水、电解质紊乱,最后出现酸碱失衡、血容量缩减而至周围循环衰竭。
临床表现为饱餐后持续性上腹部饱胀和隐痛,可伴有阵发性加剧,程度并不剧烈,继之出现频繁呕吐,量不多,吐后症状并不减轻,若放置胃管可吸出大量气体和液体,症状随之缓解。呕吐物初为混浊液体,以后可因出血而呈咖啡色。体检可发现腹部高度膨胀,尤以上腹为甚,并可闻振水音,腹部一般柔软,有时有散在压痛,肠鸣音减弱。晚期出现腹肌强直、全腹压痛、肠鸣音消失等腹膜炎体征。全身情况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脉率加速、呼吸短促,最后出现休克和昏迷。腹部平片可见胃气泡和液平面扩大,如胃穿孔后可见膈下有游离气体。极少自愈,死亡率很高。近年来,死亡率已显著降低。避免暴饮暴食,重视腹部手术前后的处理是预防急性胃扩张最主要措施,如腹部大手术后常规应用胃管减压;选用恰当的麻醉;手术中操作轻柔,尽可能减少组织损伤等。
应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特别是发生于手术后时,早期应用胃管减压大都可获满意疗效。饱餐所致胃扩张应进行洗胃,冲洗时应避免用水量过多和用力过猛。若症状仍未改善,或出现胃壁坏死穿孔有腹膜炎体征时,则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异,若胃壁尚完好,可切开胃壁、清除胃内容物即可;若胃壁有坏死穿孔,则应根据穿孔大小和坏死范围采用胃造瘘或不同范围的胃切除术。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永红 - 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