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硬膜外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硬膜外隙是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与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局部解剖硬膜外腔又称硬膜上隙(epiduralspace),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内含淋巴管、大量的脂肪组织和静脉丛。此静脉丛接受来自脊髓的静脉、脊髓被膜和脊椎的血液。硬膜外腔向上并不通入颅内,略呈负压状态,内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术时,就是把药物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作用。

临床解剖硬膜外阻滞

采用腰椎穿刺(腰髓阻滞)体位或通过骶孔、骶管裂孔,可将麻醉剂注入硬膜外隙,麻醉剂可在马尾的脊神经根穿出硬膜囊后,直接对其发挥作用。硬膜外阻滞通常要经10~20min后生效,是仅适用于膈平面以下手术的麻醉方法。在此麻醉下,病人可使用镇静剂并保持清醒。

当进行尾部硬膜外阻滞时,通过骶管内的留置导管注入麻醉剂,留置导管从骶管裂孔插入,注入的麻醉剂能分布到S2~S4脊神经根周围。麻醉剂向上可达到的高度取决于注入的麻醉剂量及病人的体位。如果骶管裂孔较大,必须小心不要进针太深,否则可能插入向下至骶骨第2节段的终池,这可能引起麻醉过度,因为用于尾麻(注入硬膜外隙)的剂量要比用于脊髓阻滞(注入脑脊液)的剂量大得多。麻醉剂还可通过骶后孔注入特定骶神经周围的硬膜外隙。

硬膜外阻滞(epiduralblock)系指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透过脊神经根处硬膜暂时性地阻断脊神经根的传导。若将局麻药经骶裂孔注入骶管,则称之为骶管阻滞。1933年,Dogliotti首次应用阻力消失法进行硬膜外间隙阻滞,1949年,Curbelo首先应用硬膜外间隙置管术。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改进,该技术已成为我国临床麻醉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临床疼痛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尤其是1997年宋文阁研究提出的硬膜外间隙侧隐窝入路,为疼痛临床微创技术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并起到了桥梁作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吉宏明 - 主任医师 教授 - 山西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