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大骨盆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骨盆界限上部的为大骨盆,界限下部的为小骨盆。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人体直立吋,骨盆向前倾斜,两侧髂前上棘与两耻骨结节位下同一冠状面内,此时,尾骨尖与耻骨联合上缘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骨盆的解剖骨盆可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或又称假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或又称真骨盆。

大骨盆由界线上方的髂骨翼和骶骨构成。由于骨盆向前倾斜状,故大骨盆几乎没有前壁。

小骨盆,是大骨盆向下延伸的骨性狭窄部,可分为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和骨盆骨盆上口由上述界线围戌,呈圆形或卵圆形。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两侧坐骨支与耻骨下支连成耻骨弓,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耻骨下角。骨盆上,下口之间的腔称为骨盆腔。小骨盆腔也称为固有盆腔,该腔内有直肠、膀胱和部分生殖器官。小骨盆腔是一前壁短,侧璧和后壁较长的弯曲通道,其中轴为骨盆轴价娩时,胎儿循此轴娩出。

骨盆是躯干与自由下肢骨之间的骨性成分,起着传导重力和支持、保护盆腔脏器的作用。人体直立时,体重自第5腰椎、骶骨经两侧的骶髂关节、髋臼传导至两侧的股骨头:再由股骨头往下到达下肢这种弓形力传递线称为股骶弓。当人在坐位时,重力由骶髂关节传导至两侧坐骨结节,此种弓形的力传递称为坐骶弓。骨盆前部还有两条约束弓,以防止上述两弓向两侧分开。一条在耻骨联合处连结两侧耻骨上支,可防止股骶弓被压挤。另一条为两侧耻骨、坐骨下支连成的耻骨弓,能约束坐骶弓不致散开。约束弓不如重力弓坚强有力,外伤时,约束弓的耻骨上支较下支更易骨折。

骨盆的位置可因人体姿势不同而变动。人体直立时,骨盆向前倾斜,骨盆上口的平面与水平面构成约50°~55°的角(女性可为60°),称为骨盆倾斜度。骨盆倾斜度的增减将影响脊柱的弯曲,如倾斜度增大,则重心前栘,必然导致腰曲前凸。反之则腰曲减小。

骨盆的性差在人的全身骨骼是最为显著的,甚至在胎儿时期的耻骨弓就宥明显性羞。骨盆的性差与其功能有关,虽然骨盆的主要功能是运动,伹女性骨盆还要适合分娩的需要。因此,女性骨盆外形短而宽,骨盆上口近似圆形,较宽大,骨盆下口和耻骨下角较大,女性耻骨下角可达90°一100°,男性则为70°一75°。

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多层螺旋CT重建是一种新影像学技术,利用CT扫描系统影像工作站配置的专用图像处理软件,对CT扫描采集到的原始影像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临床诊断需要再现影像的过程。

MPR、SSD及VR重建图像清晰地显示了术前骨盆骨折的细节。SSD与MPR、VR技术的应用,使影像学对骨盆环骨折的诊断有了质的飞跃。它能够客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骨盆及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细微的损伤,其目的不仅是发现骨折,而是为了解决X线和CT(横断扫描)不易显示的复杂解剖部位的骨折,明确骨折碎片的分离移位情况及分类,并且通过旋转技术多角度观察,为临床医生提供完整形象的骨骼形态及骨折形态。MPR可以多层面任意角度成像,主要用来观察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斜面的重建图像,详细了解骨折部位的相互关系及周围组织损伤,尤其是轴位不能直接显示上下关系。

VR重建空间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显示清晰,有利于病变的定位,还可以以任意三维轴作360°任意旋转,实现多方位、多角度观察骨盆全貌及骨折情况。可立体直观显示手术后固定针的位置及复位效果。SSD利用表面遮盖技术使立体成像成为现实,其反映的是骨结构的立体空间信息,对骨折及脱位关节全貌、骨断端的移位方向和不规则弯曲的骨盆内外表面显示更直观、更接近大体解剖所见,能直观显示骨盆结构、骨折线位置、骨折线走行、骨折累及的范围、骨块移位的距离和角度、以及骨盆后壁骶髂关节脱位程度和所累及的范围等。

因此使SSD在评估骨盆骨折方面更具特殊意义:①可立体显示骨盆扁形骨骨折断端的整体空关系及易于观察骨盆旋转畸形;②可直观判断移位骨折粉碎的程度、碎骨片形状及髋臼骨折的稳定性是否伴有翻转;③可清晰显示髋臼及骶髂关节耳状关节面骨折后的形态改变、关节面的适应情况及髋臼承重穹隆部的完整性。通过比较,MPR在显示髋臼骨折线的方向、数量上的能力,较SSD、VR强;SSD、VR图像立体感强,空间位置明确,对复杂髋臼骨折的分类及判断股骨头脱位的方向和距离较MPR好。此外VR重建还可立体直观显示术后固定针的位置及复位效果,对术后治疗评价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淑敏 - 主任医师 教授 - 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