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咀嚼肌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咀嚼肌masseter有咬肌(masseter)、颞肌(temporalm。)、翼外肌(lateralptery-goidm。)和翼内肌(medialpterygoidm。)四对,强而有力,均分布于下颌关节周围,收缩时牵引下颌骨,进行咀嚼运动。

解剖结构与组成咀嚼肌位于下方的下颌骨同上方的颞骨、上颌骨、颧骨和蝶骨之间,是运动颞下颌关节进行咀嚼的主要肌;咀嚼肌发生于颌弓的原肌块,由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分支支配,并由上颌动脉的支和颞浅动脉供给其血液。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

咬肌咬肌呈长方形,起自颧弓下缘和内侧面的全长。其肌束可分为三层,三层的前分彼此联合。①浅层行向下后,止于下颌角及下颌支外面的下半;②中层行向下,止于下颌支外面中分;③深层止于下颌支外面上分及冠突。中层与深层的肌束有一定的交叉。咬肌接受下颌神经前干的咬肌神经支配。功能:咀嚼时提下颌骨,静止时作用甚微。

颞肌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的颞骨和颞筋膜深面。肌束下行集中移行为腱,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冠突的尖、外侧面、前缘及后缘。此肌接受下颌神经前干的颞深神经支配。功能:上提下颌骨,并拉下颌骨向后;参与颞下颌关节的侧向运动。

翼外肌翼外肌短而厚,有二头,起自:①蝶骨大翼下面,②蝶骨翼突外侧板的外侧面。肌束行向后外,止于下颌颈前面的翼肌凹及颞下颌关节的关节囊和关节盘。此肌接受下颌神经前干之支的支配。功能:牵下颌头、关节囊及关节盘向前;两侧肌同时收缩,表现为张口和下颌前伸;单侧肌(与本侧翼内肌同时)收缩,使颏转向对侧,两侧的肌如此交替收缩,即完成咀嚼运动。

翼内肌翼内肌主要起自翼突外侧板的内侧面及腭骨锥突,亦起自上颌结节;二头夹持翼外肌下分肌束,行向下后外,止于下颌支内面下颌舌骨沟后下方的骨面。此肌接受下颌神经分支的支配。功能:提上颌骨,并牵之向前;同侧的翼内、外肌同时收缩,使颏转向对侧。

据肌电图研究表明,在颞下颌关节的所有运动中,翼外肌都有活动,大约起稳定关节的作用;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人类翼外肌相对增强,可能与其功能特殊有关。

咀嚼肌与磨牙咀嚼系统被认为具有管理压力的功能。国人常说的“咬紧牙关”就是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咀嚼肌的强烈收缩所表现出的一种应对。磨牙的原因和预防一直都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精神压力被为是一个很重要因素,潜意识地通过磨牙来表达,可能也是宣泄情绪、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发生牙时,两侧的咬肌和翼内肌的活动都是活跃的,且非对称的。紧咬牙(Clenching)和磨牙症(brux⁃ism)一定程度上而言,两者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中断的程度,前者涉及的接触面更小。此刻的口底、舌部也是非常活跃的。由于肌肉持久的兴奋,以往不同步的翼外肌两头,变得运动同步起来。这种运动的方向因人而异,但很少、或者几乎不发生Bennett运动。咬合问题在磨牙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咬合可以引起紧咬牙和磨牙,二者相同之处可能都是针对环境因素的反馈,通过神经肌肉的活动引起的磨牙动作,所不同的是刺激因素和磨牙性质可能不同。牙尖交错位的不吻合,使得中枢神经发出指令,通过肌肉的活动去寻求一个最稳定的牙尖交错位,这可能是咬合性磨牙的一个原因。

临床相关疾病1、错牙合畸形常常引起咀嚼肌张力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髁突长期在不同状态下工作,从而使咀嚼肌产生不协调运动,下颌位置移动,髁突位置改变,导致关节承受压力不一致。承受压力大的一侧,髁突后移,反复撞击关节盘后区产生关节盘后区损伤。

2、结果表明,静息状态下,各组人群咀嚼肌的电位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咀嚼过程中,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咬肌的电位值明显高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组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咀嚼过程中,安氏Ⅲ类错牙合人群的升颌肌群肌张力明显高于其他牙合型人群。吞咽时,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组人群咬肌电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人群咬肌电位亦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与其余3组二腹肌电位相比较,其二腹肌电位低于其余3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在吞咽过程中,安氏Ⅱ类错牙合人群的升颌肌群肌张力明显高于正常组;安氏Ⅲ类错牙合人群的升颌肌群肌张力高于正常组和安氏Ⅰ类错牙合人群,而降颌肌群肌张力明显低于其他牙合型。综上所述,在下颌功能性运动过程中,不同牙合型人群的咀嚼肌肌电活动的范围是不同的,因此错牙合畸形可以影响咀嚼肌的正常肌电活动,从而影响咀嚼系统的正常功能运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薛国芳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