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足内翻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足内翻畸形是跟舟骰关节呈半脱位状态,使足固定于一种内收、旋后内翻姿势。初生婴儿一侧或双侧足跟较小,前足内收、内翻、足内侧皮纹增多、足外侧和背侧拉紧变薄,足跟不能放平如马蹄状,这就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足内(外)翻多由于胎儿足部在宫内受压而长期处于某种异常姿势造成形状异常。有遗传因素,属于多基因遗传。

概述多数患儿为轻型,分娩后足的变形及异常姿势很容易被复原,不需进行治疗,其预后很好。严重者如果固定于某种异常姿势,将对行走有妨碍。患儿的健康、智力及寿命一般正常。

分型先天性马蹄足畸形有两种类型,即内因型和外因型。外因型多因宫内胎儿体位异常引起。这种患儿出生后无明显严重的软组织短缩,比较容易矫正。内因型常在家族中有类似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这种类型的畸形严重而僵硬,骨性排列不正常。

影像学检查足内翻畸形的超声诊断标准为足底拇趾球与小腿胫腓骨长轴切面在同一平面显示,足的周围无子宫壁和胎盘的压迫或承托,此姿势不随胎儿下肢包括足的运动而改变,多次扫查均显示同样声像特征。有三维超声检查技术条件者,可进一步行三维成像检查,获得更多、更直观的信息。跟舟骰关节正常情况下,超声扫查显示足底平面与胫腓长轴平面总是保持垂直的,不在同一平面显示。当跟舟骰关节半脱位状态使足呈内翻畸形时,在声像图上则显示足底拇趾球和小腿胫腓长轴切面在同一平面,在足腿活动以后多次扫查两者仍能在同一平面显示,周围无胎盘及子宫壁的承托或压迫,即无外界因素压迫。

治疗治疗应于出生后尽快开始。新生儿时期适用手法矫正。手法矫正操作应轻柔,一手固定足跟,另手纠正前足内收,以后依次纠正内翻和马蹄,纠正后用胶布固定维持在纠正后位置。足趾基底和前足部加衬垫,足跟、内踝、膝关节也应加以保护。治疗约需6~10周。6个月以上婴儿手法矫正后可用长腿石膏固定于纠正后的位置。每月换石膏1次,约需9~12个月。用石膏固定应注意防止压伤和血运障碍,病儿走路后鞋跟外侧应垫高约0.5厘米以巩固疗效。

1~3岁患儿可用手术治疗,手术主要有两大类:

(1)软组织手术

包括延长跟腱及切开踝后关节囊矫正足马蹄畸形,足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足内翻,肌腱转位以保持足部肌力平衡等。

(2)骨性手术

适用于年龄大于10岁的病儿,包括足部各种截骨及关节融合术,以矫正畸形及稳定关节。由于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手术种类很多,疗效不一,因此医生往往要根据病儿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手术原则是切除或松解全部妨碍矫形的病理性挛缩软组织。如跟腱延长,跖筋膜松解术等。3~5岁患儿除做后内侧软组织松解术外,还可做跟骨截骨术、跟骰关节融合术、肌腱转移术、骰骨楔形截骨术等。

12岁以后如仍有足部疼痛、功能不良和严重畸形,可做三关节固定术,术后用短腿石膏固定3个月,直至骨质愈合方可走路。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足背伸及外翻肌力差,肌腱移植能够平衡肌力,可供移植的肌腱有胫前肌和胫后肌,理论上讲胫后肌移植后不仅可加强外翻肌力,还可加强背身肌力但临床观察胫后肌前移缺点有胫后肌径路相对短,手术操作复杂,通过胫腓骨间膜穿出踝前时易在该处粘连,使肌腱移位后失效;胫后肌前移后往往出现明显的足外翻畸形。故我们主张采用胫前肌外移于第三楔骨,除非在胫前肌群完全瘫痪时采用胫后肌前移以重建足背伸外翻功能。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海燕 - 主任医师 副教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核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