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肌masseter系咀嚼肌之一。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咬肌粗隆和下颌支的外面。咬肌与颞肌、翼内肌收缩可上提下颌骨(闭口)。受下颌神经的咬肌神经支配。在咀嚼功能上有重要意义。
解剖概要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口角肌。布有三叉神经的颊支和眶下支,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咬肌好发疾病口腔黏膜溃疡;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刺灸法向颏唇沟正中点沿皮下透刺。
【按】载于《红医针疗法》。胃经地仓穴下0.5寸。
影响因素咬肌受人种,性别,年龄,脸型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来讲:男性比女性发达,年长者比年少者发达,但决定因素还是咀嚼。因为其收缩产生用力闭嘴运动,故经常爱吃硬食的人,咬肌会相应的发达肥厚。例如:常吃牛肉干,爱嚼口香糖的人,其咬肌均较常人发达。如果从小就吃硬的,青春期也嚼得多,那么,下颌骨往往会在其作用影响下发育过度,形成方形脸,国字脸等下颌角肥大的外观。同时,因为其相互影响,下颌角肥大的患者,往往合并咬肌肥厚。
相关疾病与治疗下颌角骨性肥大以及咬肌肥大是导致下面部较宽的主要原因。通过不同的整形外科治疗可以矫治较宽的下面部,以获得美观的面部轮廓。现较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下颌角截骨(mandibular angle osteotomy,MAO),下颌角截骨+咬肌部分切除(mandibular angle osteotomy +muscle resection,MAO+MR) ,以及下颌角截骨+咬肌注射 A 型肉毒毒素(mandibular angle osteotomy + botulinumtoxin type A injection,MAO +BI)。但何种治疗手段能最有效地减小咬肌厚度,现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
下领角肥大病因不详,多见于青年,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咬肌肥大并常伴有下领角骨质异常增生,其治疗一般采用部分咬肌切除及下领角增生骨质切除术,无论口内人路还是口外人路都可能伴有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在切除咬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面神经勿使之受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清楚地解剖显露面神经颊支及下领缘支并妥善加以保护并不容易,有时难免损伤。
为了避免由于手术切除咬肌可能导致的并发症,临床医学家试用A型肉毒注射治疗咬肌肥大畸形,并对部分伴有下领角骨质增生的患者只行骨切除术而不行咬肌切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注射肉毒素可以使咬肌缩小一半,这已被动物实验证明,其肌肉组织细胞、肌细胞、肌纤维及神经肌肉结合均发生变化。肉毒素注射副作用少,副反应均为轻微的、短暂的,主要是注射处轻微疼痛、肿胀,局部轻微肿胀、瘀斑,一过性麻木或无力,气度头痛和恶心等,2-8周自然消失。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吕文科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