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美文----写给世界环境日:听雨看海解黑洞

姜联合
生态环境、自然界认识的科学普及教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原创形式
收藏

写给世界环境日:听雨看海解黑洞

原创:姜联合

1569848501IMG_20190330_154157.jpg?size=1712349

1569848524IMG_20190122_164219.jpg?size=662636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们的生活没有一天不和天蓝、地绿、水清相连,湛蓝的天空、碧绿的田野山川、清澈的大江大河,都是人们理想的向往,伊甸园式的生活是我们祖先最初创造的,不知从哪一天起,这种生活离我们远了,天蓝、地绿、水清,听雨看海,成了人们生活的渴望,生态文明建设成了我国国策的硬杠杠。

一百多年前,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引力”成为这个世界时空扭曲的效应,2019年,人类拍摄了5500万光年外的首张黑洞照片,这是引力作用最强大的表现,引力把光吞没了,就是这种引力影响着宇宙间气体的运行。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一种气体------二氧化碳的运行不仅与引力发生着关系,也与我们生活环境相关,那就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与天蓝、地绿、水清都相关联。

大气中二氧化碳、以及臭氧、甲烷、氧化亚氮等浓度的增加,就像在地球大气中遮挡了一层玻璃一样,使太阳带给地表的热量难以向空中散发,从而导致近地表温度增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曾几何时,冬季的鹅毛大雪、瑞雪丰年成为每年的期盼,一年过去了,开春了,雪花也没有飘来;冰山消融了,可爱的企鹅、北极熊的家也面临着毁灭…….,多少个这样的残酷事实在我们面前不断上演。

大气中二氧化碳从哪里来,又去哪里呢?怎样减少二氧化碳,有秘密吗?在全球碳循环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

科学家把全球的碳平衡作为研究核心,在对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发现,有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去向不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氧化碳失汇,即“碳黑洞”。科学家针对此问题相继研究了海洋、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的碳过程,使得碳循环之谜得以逐步解开,经过科学研究,干旱区盐碱土能够吸收部分二氧化碳。自然界中,植物、海洋、干旱区盐碱土都能够让地球上二氧化碳减少,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的活动,在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时,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了400亿吨二氧化碳,这才是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呢,热爱环境,需要从自身做起呀!

地球上的碳黑洞,虽不像宇宙中的黑洞震撼,却与我们的美好生活相关,与听雨看海的愿景相连。

我们生活在这里,祖先创造的伊甸园式的生活,还能回来吗?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天蓝、地绿、水清,去听雨去看海,那一天,等着我们实现!

1569848659IMG_20180831_175155.jpg?size=150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