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热通量是指海面单位面积通过蒸发向大气供应的热量,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它的大小由风速、海面大气温度和湿度的铅垂梯度决定。在海洋上,蒸发潜热是海面损失热量的主要部分。中国邻海由于受冷、暖洋流和季风等因素影响,潜热通量年平均值变化较大,最大值在黑潮主干区,中心区达200瓦每平方米以上。15°~20°N之间的西北太平洋出现次大中心,其值为150~160瓦每平方米。由黑潮主干区向西北方减小很快,渤海及黄海西部降至最低。南海大部水域为125~150瓦每平方米,中部及北部湾南部较高,两侧近岸略低。8°N以南的赤道水域,低于100瓦每平方米。
简介潜热通量是指海面单位面积通过蒸发向大气供应的热量,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它的大小由风速、海面大气温度和湿度的铅垂梯度决定。在海洋上,蒸发潜热是海面损失热量的主要部分。中国邻海由于受冷、暖洋流和季风等因素影响,潜热通量年平均值变化较大,最大值在黑潮主干区,中心区达200瓦每平方米以上。15°~20°N之间的西北太平洋出现次大中心,其值为150~160瓦每平方米。由黑潮主干区向西北方减小很快,渤海及黄海西部降至最低。南海大部水域为125~150瓦每平方米,中部及北部湾南部较高,两侧近岸略低。8°N以南的赤道水域,低于100瓦每平方米。1
季节分布1月的潜热通量分布和其年平均值分布相似,但区域之间差异显著。台湾岛至日本九州之间的黑潮水域,潜热通量超过250W/m2,日本南面和西南面最高达300~325W/m2,东海北部至黄海南部出现强烈的梯度。黄海西部及渤海仅有75 W/m2。南海北部及中部由于风速较大,潜热通量达到 175~ 190W/m2。
7月,由于西南季风风力增大,潜热通量在10°-20°N之间区域为一高值带,由此向南北两侧通量逐渐降低。黄海沿岸由于多雾,海面上空湿度较大,其值降至25W/m2以下,有时甚至为零。1
年变化潜热通量年变化和风速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呈单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11~12月,谷值多在6~7月出现。北部湾和南海中部呈双峰型变化,南海中部11~12月最高,7月次之,最低值在4~5月北部湾比较特殊,10月和7月较高,3~4月因雾和小雨影响,潜热通量降至最低。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