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吉丁虫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吉丁虫俗称爆皮虫、锈皮虫,属鞘翅目、吉丁科。成虫咬食叶片造成缺刻,幼虫蛀食枝干皮层,被害处有流胶,为害严重时树皮爆裂,故名“爆皮虫”,甚至造成整株枯死。成虫的大小﹑形状因种类而异,小的不足1厘米,大的超过8厘米,头较小,触角和足都很短。幼虫体长而扁,乳白色,大多蛀食树木,也有潜食于树叶中的,严重时能使树皮爆裂,故名“爆皮虫”。吉丁虫是一种极为美丽的甲虫,一般体表具多种色彩的金属光泽,大多色彩绚丽异常,似娇艳迷人的淑女,也被人喻为“彩虹的眼睛”。1

简介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虫科(Buprestidae),约15000种,多数分布于热带区,是色泽最鲜艳的昆虫之一。亦作jewel beetle,种类很多,成虫大小、形状因种类而异,小的不足1厘米,大的超过8厘米。体色一般甚美,具金属光泽。头较小,触角短,足短。幼虫体长而扁,乳白色,大多蛀食树木,亦有潜食于树叶中的。严重时能使树皮爆裂,故名“爆皮虫”为林木、果木的重要害虫。1

形态特征吉丁虫,全体黑色,有铜色条纹,体长约36mm。头呈三角形,头顶中央有一深沟,两侧有不规则的金黄色刻点,并有不规则的直沟,沟内有淡黄色短毛。复眼褐色,卵圆形。触角黑褐色,栉齿状,11节。前胸背几成方形,但前方略狭。胸背上有许多金黄色刻点或由金黄色刻点组成的不规则的纵线。鞘翅黑色,鞘翅上有5条光滑之纵行隆起线,鞘翅外缘后端呈锯齿状。腹部第1节和第2节愈合不能动。虫体腹面黄褐色,有光泽。前胸腹面中央有一宽的纵沟。前缘有淡黄色短毛。腹面及足均密布金黄色刻点。1

主要特征窄长而扁,腹部趋尖。有些种类的鞘翅是带金属色泽的蓝、铜绿色、绿色或黑色。维多利亚时代期间,带金属色泽的甲虫被当作女人或男人的活珠宝。其他种类体上的鲜艳色泽被黑色鞘翅遮住了,只在飞行时或从腹面才能看到。当金属色的吉丁虫停止飞行时,就变成树枝上一个暗黑色隆起,原本追捕它的猎捕者可能辨认不出其猎物。

白色、无足的幼虫类似蝌蚪,因体形而被称为扁头穿孔虫(flatheaded borer)。头扁而向外扩,身体其馀部分为窄圆柱形。

许多吉丁虫的幼虫在树内凿出带状孔道。眼吉丁属(Chrysobothris)危害树木和灌木,常对果树造成严重灾害。长吉丁属(Agrilus)形成虫瘿,幼虫在其中生活。小而扁的叶吉丁属(Brachys)在叶内穿孔道。

吉丁虫是一群极美丽的甲虫,一般体表具多种色彩的金属光泽,常被用来做装饰品。大多色彩绚丽异常,似娇艳迷人的淑女,也被人喻为“彩虹的眼睛”。全世界己知有15000种。幼虫多数穿孔于植物材部,前胸特别膨大,腹部细长。大琉璃吉丁虫为世界最大的吉丁虫,分布于印度、爪哇等地。南美大吉丁虫为南美洲最大型的吉丁虫。

生活习性虽然成年吉丁虫美丽异常,但其幼虫却其丑无比,多数幼虫穿孔于植物材部,个别幼虫蛀食植物根部,啃食韧皮部,前胸特别膨大,腹部细长,真所谓“虫大十八变”。而且幼虫孵化后在茎秆皮下以螺旋式向上蛀食,粪便不排出,呈毫不起眼的褐色。据说日本人尤其喜爱吉丁虫,认为它们艳丽的鞘翅能驱赶居室害虫,因而常把鞘翅镶嵌在家具上,既有驱虫之效,又具装饰之美。

吉丁虫成虫在白天活动,喜欢阳光,通常栖息在树干的向阳部分。它们的飞翔能力极强,既飞得高又飞得远,不易捕捉;但当它们栖息在树干上时,却很少爬动,行动迟缓。

仿生德国植物病理学家施特芬·舒茨及其同事注意到,在森林火灾发生前,大多数昆虫都感受到危险,纷纷逃离。只有喜火的松树黑吉丁虫例外,吉丁虫的胸部有两个微小"颊窝",每个"颊窝"都有大约70个感应单元,吉丁虫靠探测长波红外线,能感知13英里外的林火。它们能从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赶过来,以便在刚烧焦的松树上产卵、孵化幼虫。

物种分类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decastima

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虫科(Buprestidae)昆虫。幼虫在杨树、柳树树干的皮下或木质部蛀食为害,导致树木长势衰弱,严重时枯死或风折,失去经济价值。

成虫体长11~23毫米,触角锯齿状,鞘翅褐色,每一鞘翅上有明显纵线4条,黄色斑点5~6个,以5个者居多,两个鞘翅上共有10个斑点故名。卵呈卵圆形,长约1.5毫米,宽约0.8毫米,初产时为淡黄色,后变为深灰色。幼虫体长17~21毫米;头黄色扁平,口器黑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约为腹部中间体节宽度的两倍,其点状突起区略呈扁圆形,中央有一近似倒“V”字形纹,点状突起圆形或卵圆形。蛹长11~19毫米,淡黄色。分布于中国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

在中国西北地区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木质部内越冬。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翌年4月上、中旬化蛹,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交尾、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现幼虫,老熟幼虫于10月中、下旬开始越冬。成虫每天以10~16时最活跃,并有假死性,但无趋光性,交尾产卵前咬食叶片补充营养,寿命20天左右。卵散产于树干阳面的树皮裂缝、伤痕、节疤等处,每一雌虫可产卵7~22粒。初幼虫从卵壳附近侵入树皮,使树皮变色,呈击伤或疮疤状,虫孔处有少量酱褐色胶液及细小粒状排泄物,约20天后钻入树皮与木质部之间,7月上、中旬钻入木质部内为害。幼虫在树皮与边材之间蛀食,形成不规则的宽大虫道,内塞满木屑和粪便,蛀入木质部的虫道似“L”形。老熟幼虫在靠近边材处筑蛹室化蛹,蛹室长12~19毫米,宽5毫米左右。十斑吉丁虫发生和为害程度与树的品种、树龄、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及立地条件有关:凡树皮粗糙的品种、纯林、幼树或抚育管理不及时、立地条件差时发生严重,反之则轻或不发生。防治方法包括适地适树、选择抗虫树种、营造混交林、及时抚育管理和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金缘吉丁虫此虫俗名串皮虫,中国各梨区均有发生,长江流域一带发生尤为严重。幼虫在梨树枝干皮层内纵横蛀食,破坏输导组织,常造成枝干枯死,甚至全树死亡。此虫还能危害苹果、花红等果树。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皮层或木质部越冬。4月中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中旬成虫羽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份为产卵盛期,卵期约半个月。幼期孵化后即蛀害皮层。9月以后,转入木质部蛀食,准备越冬。

防治方法:

(1)结合冬剪,彻底清除死树死枝,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

(2)成虫羽化出洞之前,可用80%敌敌畏乳剂1份加泥浆20份混和涂刷树体,将成虫堵死在树体内。另外,抓住幼虫在皮层危害阶段用80%敌敌表乳剂1份加煤油10份混合后涂刷被害部,毒杀幼虫。或用小刀刺死幼虫。

(3)成虫发生期,于早晨人工震树捕捉成虫。

六星吉丁虫别名:溜皮虫,串皮虫。

目科:鞘翅目,吉丁虫科。

学名:Chrysobothrissuccedana

分布:上海、山东、天津、河北、江苏、湖南、宁夏、甘肃陕西、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区。

危害对象:梅花、樱花、桃花、海棠、无角枫等花本。

危害征状:以幼虫蛀食皮层及木质部,严重时,可造成整株枯死。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0~13毫米,墨绿色,有紫黑色光泽。头部带青蓝色,头顶中央有细的纵隆脊线。前胸有细的横皱纹,鞘翅有纵脊线。每一翅面上有排列成一行的3个白色圆形凹斑。

(2)幼虫:体长16~26毫米,体扁平。前胸背板横椭圆形,后方有叉状纵沟。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春季4月下旬化蛹,5~6月羽化。中午觅偶交配。卵产在皮层缝隙叶中。幼虫孵化后蛀食植株皮层部,最后蛀入木质部,蛀孔道不规则。成虫也可食害枝条基部。10月中、下旬幼虫在寄主枝条中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成虫羽化前期,及时修剪虫枝和枯枝,集中烧毁,以消灭其中越冬幼虫。冬春季节,可将伤口处的老皮刮去,再用刀将皮层下的幼虫挖除之。

(2)药剂防治:成虫羽化盛期,可选喷5%吡虫啉乳油15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750~800倍液。在幼虫危害期,可在被害处涂刷80%敌敌畏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20~30倍液。

大叶黄杨窄吉丁虫大叶黄杨窄吉丁虫属吉丁虫科,窄吉丁虫属,该虫以幼虫蛀食大叶黄杨茎杆,造成整块地植株发生萎蔫枯死,其危害株率在20至30%,严重时可达90%。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至7毫米,头胸部黑褐色,鞘翅古铜色,后中部具一条较宽的斜形黑斑。头短、密布细刻点,眼黑色,触角锯齿状,头顶中部有一凹沟,前胸背板中前部隆起呈鼓包状,两侧缘弧弓状,上下背隆线双弧形。另具一短杆状肩前隆脊,小盾片三角形,前端具一横脊,鞘翅近中腰处细隘,后2/3处最宽,随后渐向顶端收窄。翅顶平截状,正中内凹。鞘翅表面具细密刻点及少许白短绒毛。雌雄头顶有别,雄虫头顶呈蓝色,雌虫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至13毫米,体扁平念珠形,乳白色。头胸背板有条褐纹,其腹节未端有褐色锯刺一对。

蛹:初蛹乳白色,羽化前为黑色,长6至7毫米。

卵:白色,球形,长1毫米左右。

生活习性及生活史:一年一代,成虫6月上旬羽化,室内观察的成虫在6月中旬出现。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从早晨6时左右到18时为活动时间。但是成虫的活动场所不在寄主叶面上,而是就地转移到别的植物叶上活动,取食、交尾。如构树、瓜蒌、紫藤、紫薇等。6月底是成虫活动高峰期,每日在中午时为成虫当日活动的高峰时间。成虫羽化雌先雄后。幼虫7月出现,8月初已有个别幼虫蛀入木质部的穴巢内,身体呈折叠姿态越冬。

幼虫孵化后在茎杆皮下以螺旋式向上蛀食,粪便不排出,呈褐色。7月下旬茎杆内有3至5条以上幼虫在被害皮下,其植株表现叶色变淡,萎蔫状态出现。第二年5月上中旬幼虫开始化蛹,经约8天变成初蛹,13天后羽化成虫。卵产在6月下旬前后,在茎杆皮裂缝处产卵,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

防治:根据大叶黄杨窄吉丁虫的白天活动,在6月中下旬抓住时机,对植株周围树木花草喷洒乐果或敌杀死等杀虫剂消灭成虫。在秋冬季节对已被虫蛀食危害的植株要彻底清除烧毁,消灭虫源。对未枯死初发生萎蔫的在根部施内吸性杀虫剂。

药用功效药名:吉丁虫

汉语拼音:jidingchong

英文名:JapaneseWor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alcophorajaponica(Gory).

归经:肺经

吉丁虫

功效:杀虫;止痒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科属分类:吉丁虫科

主治:疥癣;风疹瘙痒

生态环境:栖息于丛林中。

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有祛风、杀虫、止痒的功能。主治疥癣、皮肤瘙痒、风疹斑块等,外擦。

采收和储藏:夏季捕捉,捕后浸于75%的乙醇中每100ml浸15只,浸液半月后可用。

资源分布:中国分布于南北各地。

功效分类:清热燥湿药

炮制方法:捕捉后浸于75%酒精中,每100ml浸15只,半月后浸液可用。

性味:苦;温

药材基源:为吉丁虫科动物吉丁虫的全虫。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浸酒涂搽。

出处:《中华本草》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