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山月桂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山月桂,亦称阔叶山月桂、美洲月桂、美国石南。杜鹃花科山月桂属的常绿灌木,学名Kalmia latifolia,产于北美洲东部的大多数山区。叶互生、革质、椭圆形至长椭圆形,表面暗绿色,背面黄绿色,常簇生枝端。着生圆形伞房花序多数之花,梗细长花冠皿状,通常呈玫瑰色,内部有紫色斑点,花冠裂片5枚,呈三角形,花色淡红、深玫瑰及白色。1

简介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 L.)为杜鹃花科山月桂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产美国东部。叶革质,浅绿至深绿色。伞房花序顶生。常见的花色为浅粉色近白色,其余有纯白色、深粉红、大红色、肉桂色和紫色,部分品种花冠内部有栗色环带。以上特点使山月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被美国康涅狄克州选为州花。1

植物学分类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杜鹃花目 Ericales

科:杜鹃花科 Ericaceae

属:山月桂属 Kalmia latifolia1

形态特征山月桂英文名是mountain laurel,亦称阔叶山月桂、美洲月桂、美国石南。杜鹃花科山月桂属的常绿灌木,学名Kalmia latifolia,产于北美洲东部的大多数山区。叶互生、革质、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12厘米,宽1.8-3.7厘米,表面暗绿色,背面黄绿色,常簇生枝端。5-6月间于上年生枝上部,着生圆形伞房花序多数之花,梗细长花冠皿状,通常呈玫瑰色,内部有紫色斑点,花冠裂片5枚,呈三角形,花色淡红、深玫瑰及白色。

姿态:山月桂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2-3米,间有达10-12米者。从基部分枝,树冠达4.5米,新梢有微毛。1

生长环境性较耐寒,可于户外越冬;好湿润,但不耐干燥,忌阳光直射。

分布范围:山月桂为亚热带树种。原产北美。

繁殖方法山月桂可用插条繁殖,但不如播种成活容易。其种子较小,在干燥的地方,不易发芽,宜用水苔类覆盖,以保持湿润。成苗后5-6年开花。

(1)山月桂适于大棚苗圃播种育苗,播种时间为春季 2 ~3 月份,播种基质为腐殖土和珍珠岩的混合物(体积比为 4∶1),可以加入少量的复合肥(珍珠岩必须用清水洗净除去粉末杂质)。

(2)山月桂喜酸性土壤,播种基质 pH 值为 5 时为佳;播种前挑选优质的种子,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播种之后要注意水份的管理。

(3)不同的基质影响山月桂移栽幼苗的成活率。腐殖土和珍珠岩的混合物体积比在 4∶1和 2∶1时,移栽幼苗的成活率都在 90%以上,但移栽幼苗最好的基质是腐殖土和珍珠岩的混合物(体积比为 2∶1);成活之后幼苗在生长期的日常管理(养份、保湿、除草、施肥等)都是很重要的环节,它能直接影响幼苗的最终成活率。

(4)山月桂幼苗在生长期必须注意病虫害的防治、保证幼苗的成活率;浇水时必须用喷壶,注意保湿。1

变种月桂大约 16 个栽培变种,分别为:

伴娘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Bridesmaid’),花色为粉红色;

小精灵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Eif’),花色为白;

花爆山月桂 (Kalmia latifolia ‘Firecracker’),花色为粉红;

银河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 ‘Galaxy’) 花色为深红;

信使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Keepsake’)花色为紫色的;

玛德琳山月桂 ( Kalmia latifolia ‘Madeline’),花色为白色;

舞曲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Minuet’),花色为红变白;

纳尼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Nani’),花色为粉红;

火焰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 ‘OlympicFire’),花色为粉红;

婚礼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Olympic Wedding’),花色白色;

彩风车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Pinwheel’),花色白变色;

靓霉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 ‘RaspberryGlow’),花色红色;

莎拉山月桂(Kalmialatifolia‘Sarah’),花色红色;

飘雪山月 桂 ( Kalmia latifolia ‘Snowdrift’),花色白色;

花心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 ‘Tiddlywinks’),花色粉红;

洋基嘟嘟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 ‘Yankee Doodle’),花色粉红;山月桂喜半阴及湿润土壤,在中国海拔在 1 000 m 以上的地区均可作为栽培变种引进。我国没有山月桂属植物分布,也没有引进过此类植物。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