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消防科普和历史文化大师——李采芹

消防先生
向公众传播消防知识,使人们远离火灾。
收藏

李采芹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消防科普和历史文化工作者,被誉为“消防历史文化执炬第一人”。

通过他的著述和编纂的数百万字的作品,我们能从容浏览中国消防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品味消防独特的历史文化。

15711016611.jpg?size=130333

李老(前排中)和中国火灾大典部分作者合影

中国消防界人人熟知他的名字,世界汉语消防学界也鲜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数部著作今天已陈列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架上。

15711016672.jpg?size=101793

李老(前排左二)和中国消防通史部分作者合影

他就是李采芹,一个几十年来为中国消防科普和历史文化事业开拓了诸多第一的学者。

15711016753.jpg?size=30757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最早公开出版发行的消防读物《战时消防》,到上世纪70年代全国发行数十万册的消防常识问答》。

再到中国第一本消防月刊《上海消防》,再到我国第一部大型消防工具书《防火检查手册》,

还有上世纪90年代的《防火手册〉、《灭火手册》、《中国火灾大典》和本世纪煌煌15卷的《中国消防手册》,以及今天李采芹正在主编的《中华佛教寺院名胜大典》,

数十本叠摞起来超过了他身高的著作,是他为中国消防学界奉献的宝贵财富。

15711016834.jpg?size=115404

少年学子薄采其芹思泮水

用中国消防历史文化工程奠基人这个词来称谓李采芹一点都不为过。他苍老瘦弱的身躯下,蕴含着难以置信的惊人力量。

走近他,了解他,就看到了他永远挺拔的身姿,像压伤的芦苇一样,在人生起伏中,永远不会折断,永远充满坚韧。

1930年10月,李采芹出生在四川珙县当地有点名望的大户家庭。出生时长辈给他起名德馨,语出《尚书·君陈》"明德惟馨”。

李采芹幼年时就在家族办的私塾里读了几年之乎者也,奠定了较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15711016925.jpg?size=213225

初中时一位老师为这个好学少年取了“采芹”之字,典出《诗经·鲁颂·泮水》中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与名字里的“德馨”相对应。

“采芹”这两字是老师的殷切期盼,希望他刻苦读书做出好的学问,如同水泮的香芹一样把芬芳留在人间。

后来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把“采芹”当作本名,以纪念恩师,同时也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15711017036.jpg?size=72335

1949年初,19岁的李采芹参军,不久就进入华东军政大学,成了“学习积极分子”,参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李采芹由部队转业到公安学院上海分院当老师,上世纪60年代初调入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

15711017127.jpg?size=69768

李采芹刚参加消防工作是半路出家,面对生产工艺防火、火灾的危险机理等问题还一知半解。

他一面找来《物质燃烧原理》等苏联消防学校的5本教材,刻苦攻读,一面向工作在线的同事学习,请教业内专家,很快便掌握了不少消防业务知识,成了内行。

谈到李采芹在消防部门的20多年,不能不谈到原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已故老领导张振亚。

李采芹勤奋肯干的工作精神和他的一支笔,在老处长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张振亚知人善任,力排众议,把编写《战时消防》、《消防常识问答》、〈防火检查手册》等消防专著的重任,交给这个进入消防部门才几年的“新兵”,李采芹也由此得到了学习提高的机会。

逆境崎岖顽强拼搏结硕果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说的是,历史上不少古圣先贤都是身处逆境而奋发完成经世之作的。

命运对于李采芹也是多舛的。早年在部队受伤失去右眼,谁能想象他所有的著作是用仅有的左眼完成的。

又有谁知道他在下基层劳动锻炼时因工伤导残致右手四指断肢再植。

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押送劳改农场。1994年,相伴了40多年的妻子永远离去。

他的个人经历中有太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苦痛。但是他以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坚韧和毅力,通过与命运不屈的抗争,把这些苦难全部变成了来自上苍的祝福。

15711017218.jpg?size=92961

在离开消防部门之后,他还坚持当“义务消防队员”,完成了《中国古建筑与消防)、《防火手册〉、《灭火手册》、《中国火灾大典》、中国消防通史〉、《中国消防手册部》,一部又一部中国消防历史文化的巅峰巨著。

李采芹这种豁达、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15711017309.jpg?size=94361

李采芹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著述风格,表现在他及其团队在审校过程中对每条史料都经过认真核对、考证,纠正了文献记载中前人的不少差错。

当时有位大洋彼岸的学者,曾认为“大陆出版的近代历史书”是带有“宣传色彩”的。当他看过《中国火灾大典后,发现其中所收录的火灾史料,都全面、客观反映历史的真实,这使他“惊叹不已”。

在他发表的《旧年礼物》的文章中感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并称赞这是一部“具有永远的科学价值”的“奇书”。

楼台烟火钟情古建大师赞

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道尽了世事沧桑。如果我们把句中“雨”字改为“火”,却可以拿来说明我国历代木构建筑留存至今极其稀少的缘由。

《中国古建筑与消防》是李采芹与另外一位学者王铭珍合著的一部力作。记者对它情有独钟。

对于中国文化的真切情感,李采芹太强烈了。当初为什么写这本书,是源于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巨大的创痛,那就是1972年4月8日峨眉山金顶永明华藏寺大火。

这把火不仅烧毁了8200平方米古建筑和8972件珍贵历史文物,更让人惊诧的是如此特大火灾,竟然没有留下完整的档案。

157110175810.jpg?size=31572

1984年,李采芹在成都参加会议,从《四川日报》总编那里听说了这次火灾,便只身上了峨眉山,10余年前的火灾现场依旧,一大片瓦砾余灰,一根根烤焦了还挺立的峨眉雾松,满目苍凉。

他经过深入的调查采访,弄清了火灾的来龙去脉,却也在心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痛。

为更好地保护现存的古建筑,亟需本普及古建筑消防的书,他的想法得到了老一辈古建筑专家单士元、陈从周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大力支持,并分别写了书名、作序和题词。

157110176811.jpg?size=71655

1989年,公安部和文化部在孔子的故里曲阜召开古建筑消防会议。

李采芹在会上向大家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和意义,大声疾呼,加强古建筑的消防保护是我们的神圣责任,否则就上愧对列祖列宗,下愧对子孙后代。他的呼吁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在《中国古建筑与消防)书中,很多案例都是李采芹走访的第一手资料。

2009年(中国古建筑与消防》的修订再版,又增加了许多世界范围的古建筑火灾案例,展示了这学笔耕不缀的勤的勉。

157110177812.jpg?size=161183

结缘佛教耕耘不止马拉松

在2490年前,希腊人打败了几倍于自己的波斯远征军,士兵斐里庇第斯为了使胜利的捷报早些传递给自己城邦的同胞,一口气不停歇地跑了42公里多,随即倒地而去。他的这一壮举为世界体育运动留下了一项“马拉松”。

已是人生耄耋之年的李采芹,如同希腊士兵斐里庇第斯一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的人生没有停歇。

为什么这样,他在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作《发挥余热著述消防》的发言道出了心声:

“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但是人的一生都应该对社会做出一点力能所及的奉献,给子孙留下一点好的记忆。这样,到告别人世的时候,就没有遗憾了!”

157110178613.jpg?size=86806

当他人生事业的马拉松赛跑跨越了难以计数的障碍后,李采芹又在不停歇地奔跑,准备跨越另一个障碍,这就是《中华佛教寺院名胜大典》。

李采芹老师怎么搞起佛教来了?记者开始也不甚了解。

在采访中,李老开门见山地说,早在20多年前就发愿编部全国古今佛教寺庙的书,填补一项历史文化空白。

佛教传入我国2000年来,历朝修建的寺庙约在30余万座,虽屡毁屡建,而留下来的却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都毁于火灾。

他主编的(中国火灾大典》中收录历史上的寺庙火灾多达4000余条。

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召示后人,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推动寺庙的保护工作。

谈到消防与佛教的关系时,李采芹说:曾经有人说过,消防与佛教有缘,被称为寺庙的保护神。

而我却认为,佛教救苦救难的思想同消防抢险救灾的宗旨完全相通,殊途同归,消防是人间佛教的忠实践行者。

157110179114.jpg?size=82989

朋友们为李老(左二)祝寿

李采芹献身消防文化事业,已经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但他仍继续奔跑在马拉松途中。

记者在“架雨轩”书斋采访结束时,老人拿出一本出版社刚送来的《中国历朝火灾考略》。这是以他的书斋命名的《架雨轩文集〉第二集。

第一集《中国古建筑与消防)〉(修订本)已于2009年出版,明年将出版第三集(中国消防文史丛谈》。书斋里,四壁图书满架,地板上也堆满了齐胸的图书和稿件,散发出阵阵幽香。

架雨轩”,是佛教大居士赵朴初题赐,这就是所谓的“缘”,也注定了这里就是李采芹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消防历史文化缘场。

END

文|葛钢

图|来自个人提供

评论
科普638730a987d8a
进士级
事业发展
2023-02-07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太师级
202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