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素覆盆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素覆盆是一种柱础石形式,即石柱础表面不施任何花纹图案,素平无华,如同反扣在地面上的盆子,故曰素覆盆。

柱础柱础是古建筑木柱下石质构件,用以承托柱子,《清式营造则例》中称之为“柱顶石”,宋《营造法式》称“柱础”。根据史书记载,“柱础”肇始于木制品。新石器时代的庙底沟建筑遗址,其柱子埋入地下,铺垫扁平砾石,则可谓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石“柱础”;西周时期“柱础”露出地面;汉以后“柱础”更具艺术化,出现了兽形柱础及方形、莲花、覆盆式、鼓镜石等“柱础”形式。民间建筑中的“柱础”造型丰富,刻内容十分广泛,并赋予寓意。现存“柱础”大致分为二大部分,即以突出形象为主,凿有柱子管胪卯的上部,以及埋入台基与地面平齐的“柱础”方座。1

相关概念柱顶石古建筑石作构件,清式建筑称“柱顶石”,宋式建筑称“柱础”,古时称“磉”、“石锭”,俗称“柱脚石”。“柱顶石”的作用,是阻断地面潮湿对木柱的影响,并有装饰效果。原始社会的早期建筑立柱,埋入土中,柱脚无垫石,只使用黏土加陶片作为柱础,晚期的庙底沟遗址的中心柱出现了扁砾石柱础,但在地面以下。商代宫殿柱础仍为天然石料,加工“柱顶石”并凸出地面的做法,始于西周时期:唐至金代的“柱顶石”,多为覆盆式,唐代刻有莲,宋辽金时多雕花纹;元代的素覆盆式柱础,代表了此时的特点;明清时的“鼓镜式”柱础,时代特征更为显著。依据“鼓镜式”模式,创造的多层鼓形柱础和多层多边形柱础,是民间建筑石作构件中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

承础石承础石是古建筑石作构件,承载柱础石重量的石制构件。从出土文物和现存情况分析,“承础石”的形制,可分为规则与不规则两种做法,后期建筑的“承础石”大多比较规则,主要有方形和圆形;不规则的“承础石”,多表现为稍有加工的多边形和自然石材。“承础石”的摆放,一般为直接垫在柱础石下,或将其置于基础夯土中,间接承载柱础石。“承础石”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基础的承载力,以防屋架重量通过柱子传递,导致整个建筑下陷,与清式的磉墩作用相同。“承础石”在大型建筑中普遍使用,如唐代的含元殿,其“西南隅有石如础,质粗,疑地中承础石也。”2

分类莲瓣柱础柱础石形式,又称“莲花柱础”,因此式柱础表面刻有莲花而得名。主要包括仰莲柱础、覆莲柱础、仰覆莲柱础、宝装莲瓣柱础、铺地莲柱础等,上述“莲瓣柱础”,均见于宋《营造法式中的记载,元以后“莲瓣柱础”并不多见。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南北朝时期连花成为建筑的装饰题材,此时的“莲辩柱础”便应运而生。

仰覆莲花柱础宋式建筑柱础形式,因其主要部分,为由两个相反方向的莲花组成而得名。莲花为佛教的象征,柱下采用此式柱础,反映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仰莲与覆莲,由莲蒂相接,莲花花呈反方向分列两层,之间为宝珠环绕。典型的“仰覆莲花柱础”,可见天津独乐寺出土的辽代柱础。

宝装莲花柱础宋式建筑柱础形式,与莲花柱础雕刻内容基本相同,但莲上增加了宝相花,其艺术效果,较莲花柱础更为精湛,为古代高等级建筑所使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明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