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复膜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复膜就是将塑料薄膜涂上粘合剂,将其与以纸张为承印物的印刷品,经橡皮滚筒和加热滚筒加压后合在一起,形成纸塑合一的产品。复膜机可分为即涂型复膜机和预涂型复膜机两大类。即涂型复膜机包括上胶、烘干、热压三部分,其适用范围宽,加工性能稳定可靠,是国内广泛使用的复膜设备。

复膜复膜就是将塑料薄膜涂上粘合剂,将其与以纸张为承印物的印刷品,经橡皮滚筒和加热滚筒加压后合在一起,形成纸塑合一的产品。经过复膜的印刷品,由于表面多了一层薄而透明的塑料薄膜,表面更加平滑光亮,不但提高了印刷品的光泽度和牢度,延长了印刷品的使用寿命,同时塑料薄膜又起到防水、防污、耐磨、耐折、耐化学腐蚀等保护作用。如果采用透明亮光薄膜复膜,复膜产品的印刷图文颜色更鲜艳,富有立体感,特别适合绿色食品等商品的包装,能够引起人们的食欲和消费欲望。如果采用哑光薄膜复膜,复膜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因此,复膜后的包装印刷品能显著提高商品包装的档次和附加值1。

机械简介复膜机可分为即涂型复膜机和预涂型复膜机两大类。即涂型复膜机包括上胶、烘干、热压三部分,其适用范围宽,加工性能稳定可靠,是国内广泛使用的复膜设备。预涂型复膜机,无上胶和干燥部分,体积小、造价低、操作灵活方便,不仅适用大批量印刷品的复膜加工,而且适用自动化桌面办公系统等小批量、零散的印刷品的复膜加工,很有发展前途。

复膜机分为上胶、烘道、热压三部分。

1.上胶部分。上胶部分装有调节装置以调节上胶量的多少,满足不同印件的要求,上胶辊采用橡胶辊或钢辊。

2.烘道部分。烘道一般长2~3m。复膜机的烘道口设有红外灯管和电风扇。自动复膜机烘道上部还有大功率的电热管及排风扇,温度可以调节,以使粘合剂干燥及排除废气。

3.热压部分。这部分是覆膜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复膜产品的粘结牢度。热压原理是粘合剂在融熔状态下能够很快地浸润和渗入到印件表层中,从而获得牢固的结合界面层。热压部分由一组滚筒组成。其中一只空心金属滚筒,内装电热管,温度可自控制。这组滚筒压力可以调节1。

使用原理(1)用即涂膜作封面可以保护纸张。复膜后可延长封面(或印品表面)的使用寿命,特别是对学生课本类有一定好处,所以用量越来越大。

(2) 印痕不易被破坏。用即涂膜复膜后可对彩色印刷的图文起到增加彩色效果和保护作用,而不使其被磨损。这有利于出版社美编们在封面或印品的表面上据其需求做出各种美术设计,因此也推动了用量的增加。

(3)即涂膜生产利大。复膜中即涂膜制作的成本低、易上马、有钱赚,企业可以得利。

以上三点使即涂膜“热”起来,但即涂膜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对装订质量的影响,却很少有人重视,下面将对此进一步分析。

用即涂膜复膜后的封面和页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表面起泡、皱折、弯曲不平、脱落分离、不易贮存等,这些质量问题多年未得到解决,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

1.纸张种类不同的影响。

2.墨色不同的影响。

3.气候不同的影响。

4.环境与条件的影响。

5.企业缺乏科学管理的影响。

6.人员素质的影响1。

如何使用复膜机复膜根据设备和工艺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即涂膜”,另一种是“预涂膜”;其中又分光膜和亚膜两种。

即涂膜是一种利用即涂复膜机随涂胶立即贴膜进行纸塑复合的工艺。它主要由即涂膜加工厂或加工车间,根据需要将卷筒塑料薄膜涂敷黏合剂后经干燥(轻微)复合、加压后将纸膜黏附在一起形成覆膜产品。即涂膜设备有自动和半自动两种,其基本工作原理相同;工艺流程主要有放卷→上胶涂布→干燥→复合→分切→成品堆积。

1.放卷

2.上胶涂布

A、滚筒逆转式;B、凹式;C、无刮刀辊挤压;D、有刮刀直接式。

3.干燥

A 、蒸发;B、热化;C、溶剂排除。

4.复合

A、热压辊;B、橡胶压力辊;C、压力调整。

5.印刷品输入

6.收复堆积1

机械功能1. 具备不停机续纸装置,保证生产连续进行。

2.采用大直径压合滚筒,有效提高了生产速度,保证复合制品平整光亮。

3.采用扫粉和压粉结合的除粉机构,保证除粉效果。(配置除粉装置)

4.先进的干燥烘道结构保证薄膜上的胶水可以快速烘干。

5.可调速的圆盘式旋转切刀保证纸张的分切。

6. 电机采用变频控制,安全可靠1。

复膜工艺复膜工艺是印刷之后的一种表面加工工艺,又被人们称为印后过塑、印后裱胶或印后贴膜,是指用复膜机在印品的表面覆盖一层0.012~0.020mm厚的透明塑料薄膜而形成一种纸塑合一的产品加工技术。复膜机就是用来完成复膜工艺的设备,一般来说,根据所用工艺可分为即涂膜、预涂膜两种,根据薄膜材料的不同分为亮光膜、亚光膜两种。

影响复膜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操作人员健康,存在火灾隐患;复膜后的纸张和薄膜材料难以回收,浪费资源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季英 - 副教授 - 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