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病害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1

简介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不适宜的气候或土壤等因素引起的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

对各类作物病害,按在生产上发生危害的重要性和主次,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病害。一类病害指生产上发生比较普遍,并且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二类病害指在局部范围发生危害,在生产上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三类病害指在生产上虽然发生较为普遍,但一般不引起明显的经济损失。1

类型病害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大类。由病原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的分类方法有:①按病原物分为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和线虫病害等。②按寄主植物分为农作物、蔬菜、果树病害和林木病害等,还可按作物种类分为小麦、水稻、棉花等不同作物病害。③按症状可分为叶斑病、腐烂病、萎蔫病等。④按发病部位可分为根病、茎病、叶病、果病等。⑤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空气传播、水传、土传、种苗传播、昆虫介体传播等。2

病害病程病原物从侵入到寄主植物症状出现的过程,简称病程。侵染程序一般分为3个时期:①侵入期。从病原物接触寄主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②潜育期。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③发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后,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

病状特征1.变色型

植物感病后,叶绿素不能正常形成或解体,因而叶片上表现为淡绿色,黄色甚至白色。叶片的全面褪绿常称为黄化或白化,营养贫乏如缺氮,缺铁和光照不足可以引起植物黄化。在侵染性病害中,黄化是病毒病害和植原体病害类的重要特征,如翠菊黄化病。

叶绿素形成不均匀,叶片上出现深绿与淡绿相互间杂的现象称为花叶,有的褪绿部分形成环纹状或水纹状,也是病毒病害的一种症状类型,如月季花叶病和郁金香碎色病。

2.坏死型

坏死是细胞和组织死亡的现象,常见的有:

(1)腐烂 多肉而幼嫩的组织发病后容易腐烂,如果实,块根等常发生软腐或湿腐,引起腐烂的原因是寄生物分泌的酶把植物细胞间的中胶层溶解了,使细胞离散并且死亡。含水较少或木质化组织则常发生干腐,根据腐烂症状发生部位,可分为花腐、果腐、茎腐、基腐、根腐和枝干皮部腐烂等。

(2)溃疡 多见于枝干的皮层,局部韧皮部坏死,病斑周围常为隆起的木栓化愈伤组织所包围形成凹陷病斑,这种病斑即为溃疡。树干上多年生的大型溃疡,其周围的愈伤组织逐渐被破坏而又逐年生出新的,致使局部肿大,这种溃疡称为癌肿。小型溃疡有时称为干癌.溃疡是由真菌,细菌的侵染或机械损伤造成的。

(3)斑点 斑点是叶片,果实和种子等局部组织坏死的表现,斑点的颜色和形状很多,有黄色、灰色、白色、褐色、黑色等等;形状有多角形、圆形、不规则形等,有的叶斑周围形成木栓层后,中部组织枯焦脱落而形成穿孔。斑点主要由真菌及细菌寄生所致,冻害、烟害、药害等也造成斑点。

3.萎蔫型

植物因病而表现失水状态称为萎蔫.植物的萎蔫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茎部的坏死和根部的腐烂都引起萎蔫.典型的萎蔫是指植物的根部或枝干部维管束组织感病,使水分的输导受到阻碍而致植株枯萎的现象.萎蔫是由真菌或细菌引起的,有时植株受到急性旱害也会发生生理性枯萎.

4. 畸形

畸形是因细胞或组织过度生长或发育不足引起的,常见的有:

(1)丛生 植物的主,侧枝的顶芽受抑制,节间缩短,腋芽提早发育或不定芽大量发生,使新梢密集成笤帚状,通常称为丛枝病。病枝一般垂直于地面向上生长,枝条瘦弱,叶形变小,促使枝条丛生的原因很多,真菌和植原体的侵染是主要的。有时也由生理机能失调所致,植物的根也会发生丛生现象,如由细菌引起的毛根病,使须根大量增生如毛发状。

(2)瘿瘤 植物的根、茎、枝条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瘿瘤,有的由木质部膨大而成,如松瘤锈病;有的由韧皮部膨大而成,如柳杉瘿瘤病。瘿瘤主要是由真菌、细菌、线虫等侵染造成的,有时也由生理上的原因造成,如有些行道树上的瘿瘤,就是由于在同一部位经过多次修剪,由愈伤组织形成的。

(3)变形 受病器官肿大,皱缩,失去原来的形状,常见的是由外子囊菌和外担子菌引起的叶片和果实变形病.如桃缩叶病.

(4)疮痂 叶片或果实上局部细胞增生并木栓化而形成的小突起称为疮痂,如柑橘疮痂病。

(5)枝条带化 枝条扁平肥大,一般由病毒或生理原因引起的,如油桐带化病或池杉带化病。

5. 流脂或流胶型

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流出,常称为流脂病或流胶病。前者发生于针叶树,后者发生于阔叶树。流脂病或流胶病的病原很复杂,有侵染性的,也有非侵染性的,或为两类病原综合作用的结果。2

防治原则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压低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着重于植物群体的预防,因地因时根据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每项措施要能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体系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避免公害和人畜中毒。使病害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防治方法有植物检疫、抗病育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和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