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备好的陶瓷原料打成泥板,根据造型式的需耍,用刀具把泥板裁成不同的形状,然后接在一起,构成完整器具的一种制陶方法。一般用来制作以平面为主、有棱角的陶瓷器。1
雕镶成型传统产品中的四方形、六角形等有棱角的瓷器和人物、玩具以及一些壶把、器盖钮等配件都采用雕镶成型。是传统成型法的一种。雕镶成型的流程是将胎泥拍炼成片,割成所需大小片料,再根据其形状来确定拼接块面,然后用瓷泥将各坯块和泥条黏合成型。比如六棱形瓶,那就需要用六面瓶身来拼接而成。这在明清瓷器造型中比较多见。2
人像、玩具的塑造则先用手捏雕,后用模印复制。至于瓷花产品,全靠手捏而成。日用陶瓷成型分为可塑法和注浆法两大类。其中可塑法成型历史最为悠久,可分为手工成型与机械成型,而雕像成型就是手工成型的其中一种方法。
雕像成型分为镶接和雕塑两种。镶接是将几个部件镶接成器。雕塑是用手捏方法任自己意图塑成各种人物、飞禽、走兽以及特殊形状之物。两种成型方法,全系手工技艺,起源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战国以后有了迅速发展。宋代达到较高水平,如壶类的嘴、柄、杯子的手把,瓶的耳等,都通过馕接工艺来完成。已成为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重要成型手段。本世纪30年代应用石膏模型后,产品质量和产量有了显著提高。3
相关概念圆器成型瓷坯成型主要有圆器成型和模印雕镶成型。圆器成型最为多见,盘碗等都采用这种成型法,所用工具主要是陶车,也叫辘轳,即一块可以平行转动的圆木板。将适宜的胎泥放置辘轳中心地位,用木杆使其旋转,每分钟六、七十转的速度,便可用手拉出瓷坯。拉成的坯,放在阴处,待半干后再放在辘轳上,用利刃将坯的外面镟削,使其厚薄均匀,表面光滑。4
拉胚成型从古代开始,潮地陶瓷业便沿用这种方法制作圆形空腔制品。潮州笔架山窑址发掘的圆形器物,直到解放初期生产的饭碗、杯、盘、花瓶、痰壶、花钵等都采用拉坯成型。
拉坯成型是一人专门蹬动“柴车“,使其达到每分转六、七十转的转速,把经先搓练的泥团放在转盘中心上,双手捧着泥团随着转盘的转动而上下移动,按要求的形状进行拉坯,最后阶段用手和竹片将瓷坯刮削成型。拉成的坯体搁置阴处,坯体半干后再进行修坯和挖足。设备简单,质量靠操作工的经验和技术,尺寸十分不准确。1956年,潮安瓷产区将”柴车”加瓷碗轴套改为滚珠轴承,操作较省力。1958年,又采用链条联动2部“柴车”,提高工效。1965年旋坯成型得到全面应用后,拉胚成型便基本被淘汰。至1987年汕头只有生产个别大器型产品及陈设瓷才采用此法。5
注浆成型潮州的陶瓷器件注浆成型,始自民国24年(1935年)。当时由广东省立金山中学在枫溪办的陶瓷学校传播利用石膏作模印等技术。石膏模印注浆成型的方法是,把泥浆注入石膏内,利用石膏的吸水性,使泥浆在模壁加速形成均匀的泥层,并逐渐凝固、收缩、脱模,使之成坯。自1956年起,生产形状复杂、体积大的制品,多采用注浆成型,并逐步取代了拉坯成型。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曹慧慧 - 副教授 - 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