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建筑”是指那些关心各种民生问题,如居住、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等问题,在设计中倾注人文关怀,并积极为现时代状况探索高等量表现的建筑作品。
简介公民建筑倡导人们将目光投向诸如居住、公共空间环境、社区等各种民生问题,在当代的现实状况下探索具有文化表现力的、倾注人文关怀的、高质量的建筑作品。它是对现代建筑屈从于感官刺激、服务于少数高端人群的欲望而进行的“尖叫建筑”的一种反叛。建筑评论家朱涛认为:“当今中国的建筑以及建筑文化正处于一个无视广大公众生活现实,仅仅专注富家阶层兴趣的‘势利眼’状态。”公民建筑就是要呼吁相关学者转向关心社会大众、关注民生的方向发展,从功能需求的角度为当地人的真实生活和需求而设计1。
典型案例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口密度的急速上涨,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一个超级城市,土地和住宅的商品化使住宅的开发建设转向开发商,房产的开发也是以为有产阶级服务为宗旨,原本都供不应求的低价廉租房更是难寻踪迹了。高价的租金让不得不居住在城市的外来人口几乎难以为继。20世纪80年代陈旧的多层住宅和城中村为他们提供了栖息之所,但是这些住宅存在社会治安问题、居住卫生问题、环境问题等。
万科土楼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应运而生的,它的落成在满足低收入人群居住方面就是一个很成功的项目。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提出了土楼形态是较好的小单元的居住原型,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将这个想法逐渐落实在设计上,将土楼作为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宅的做法,不仅是外形体量上的承袭,更重要的是详细地分析了土楼的内部空间的布局,对其进行改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传统的客家土楼是以集合住宅的方式将居住、储藏、商店、集市、祭祀、娱乐等功能集中布置在其内部,圆形的格局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空间内的共享设施则给居住者营造了共同的场所,在这里居住的人一起活动,会产生精神上的升华和共鸣。设计者秉承了这一增进邻里感的布局方式,并在内部增加了新的内容:每家都有独立的厨房和浴室,每层都有公共活动空间,还有食堂、商店、旅店、图书室和篮球场等公共设施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敏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