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对付假想中的来自北方的苏联坦克,中国曾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在华北、内蒙等广袤的平原地带,修筑了众多的“人造山”。具体数量,迄今未见确切数据。
1964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提出堆筑人造山。1965年1月,军委办公室会议决定成立5个修建人造山小组,先在天津、苏北地区试点。1965年4月,毛泽东听取有关堆山问题的回报时说:“有山的要打点洞子,没有山的要堆山,做点工事。”1967年5月,工程兵在北京主持召开堆山工程会议,研究制定《人造山工程战术技术要求(草案)》,1968年2月,经毛泽东和林彪批准,总参谋部转发了这个《要求》。
人造山人造山,又称人工山、堆山,日本称筑山(つきやま),是人造的山。建造的目的有测量、防御、庭园观赏用、公园内儿童的游具等。
2009年,德国宣布于柏林建造一座高于1000米、名为伯格(英语:The Berg)的人造山,筑成后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的人造山。
风水作用风水学上村落、住宅等需要背山面水,若村落或住宅背后无天然的靠山,人们常会堆山,有时是与挖掘风水池同时进行,把村落或住宅前方挖风水池时挖出来的泥土移至后方堆成山。
防涝用在一些低洼地区的住宅聚落经常会因潮涨或河水泛滥导致水灾,人们就在聚落周围堆山来防水灾,称为防涝山。
军事用途以土石堆制成的人造山亦可作军事用途,通常形式为地下基地,可作为储备仓库,亦可设置导弹、火箭发射口。也可以作为防御工事, 例如1960年代中苏交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准备随时迎战苏联,于国内不少地方堆山作为防御。
例子东亚中国
景山:北京市西城区,是明代和清代的御苑。
艮岳:河南省开封市,宋徽宗命蔡京负责营建之巨大人造山。
日本本土
箱根山:东京都新宿区。山手线内之最高峰(标高44.6m)。山顶有水准点。
天保山:大阪府大阪市港区。标高4.53m。国土地理院发行的地形图有揭载山名,山顶有二等三角点。
苏铁山:大阪府堺市堺区。标高6.84m。山顶有一等三角点。
琉球
安国山:琉球国首都首里(今属日本冲绳县那霸市),为兴建北园中的人工湖龙潭所挖出的土堆建成。
台湾
七股盐山:位于台南市七股区,高度约20米,过去为台盐公司的七股盐场,2002年5月停止晒盐后转型成观光旅游景点。
欧洲西尔布利山:英国威特尔郡,建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高30米,宽160米,是现时欧洲最大的人造山。
狮子山 (布赖恩拉勒):比利时瓦隆-布拉班特省布赖恩拉勒,高约43米,宽300米。
土丘 (爱丁堡):苏格兰爱丁堡中心的一个人工山。
“人造山”工程为了防御前苏联借道外蒙古的入侵,阻止敌人长驱直入,林彪提出在广袤荒芜的北方建设“人造山”防御工事,包括在华北、苏北和西北平原地区进行的“人造山”工程1,该工程史称“人造山”工程。一号“人造山”建在绥(远)新(疆)大道上,是从呼和浩特经包头去乌鲁木齐的必经之路。它的北面是一片戈壁滩,南边是沿着弱水两岸铺开的林海,往东看是辽阔的平原,平原中间则是已经结冰的居延海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对付假想中的来自北方的苏联坦克,中国曾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在华北、内蒙等广袤的平原地带,修筑了众多的“人造山”。具体数量,迄今未见确切数据。
按照毛泽东和林彪批准,总参谋部转发的《人造山工程战术技术要求(草案)》,人造山是保卫沿海无山区,保卫平原交通枢纽和战略要点,保卫大城市的骨干工事,主要供远射程火炮试用,每一座山要管40至50公里。因此,两座人造山之间的距离不能过近,以利炮火交叉。山与山之间建设连接工事,配置中、小型火炮。人造山与连接工事互为依托,以连接工事掩护人造山。人造山还要担负炮兵观察所和指挥所的作用,一旦敌人越过,又要作为炮兵要塞留在敌后。
一座人造山一般配置1个守备营,其中1个远射程炮兵连(4至6门炮);1至2个守备连(配备轻便的反坦克武器、高射武器以及其他步兵武器);战时进入一个炮兵群指挥机构。总兵力约300至500人。
人造山山形为单峰菱形或双峰椭圆形,高度20至40米,正面宽250至400米,纵深120至220米。坑道轴线总长600至1000米,坑道口6至10个。工事要求能够抗御500至1000磅爆破弹的直接命中。内部要求达到自然通风、供电、供水。
从此,在北京、天津附近,在北方广袤的边境上,工程兵们开始修筑这种人造山。
提出背景:高天滚滚寒流急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69岁生日当天,写下了“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诗句1。诗中虽然充满着“独有英雄驱虎豹”的豪情,但当时中国所处的险恶环境,也显而易见1。彼时的新中国,内忧外困,正面临着自成立以来从未有之困局。这边刚刚爬出三年困难的谷底,那边与苏联“老大哥”的蜜月期又走到了尽头。而与此相反的是,美苏关系却渐渐趋于缓和。当赫鲁晓夫收到艾森豪威尔给他的访美邀请时,毫不掩饰地说:“我简直不能相信我的眼睛”,“我们最后迫使美国承认了与我们建立更密切关系的必要性”1。
美苏关系缓和,中美关系却日趋紧张1。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1962年蒋介石重提“反攻大陆”。中国深深陷于美国的新月形包围圈之中。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备战”成了中共这一时期的关键词1。
1962年,中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抓吃穿用”顺理成章地成为“三五”计划的核心1。在一次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说:“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1”,“其他的方面‘牺牲’一点,是完全必要的”。但毛泽东不这么想。1962年5月,当他听了“三五”计划汇报后,不满意地说:“第三个五年计划,原计划在二线打圈子,对基础的三线注意不够,现在要补上,后六年要把西南打下基础1。”他甚至还说:“如果大家不同意,我就到成都、西昌开会。搞攀枝花没有钱,我把工资拿出来。”面对毛泽东坚决的表态,“三五”计划立即转向为“国防第一”1。
1963年7月,苏联与蒙古签订了《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从标题就能很清楚地看出,这个协议是针对中国的。新中国长期以来“背靠沙发(苏联)面向东”的战略优势消失了。中共决策层甚至开始考虑苏联是否会入侵的问题1。
1964年7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我们不能只注意东边,不注意北边,只注意帝国主义,不注意修正主义,要有两面作战的准备1。”他说,“我们不要学蒋介石那样,让日本人长驱直入,很快就打到南京、武汉、长沙;不要学斯大林那样,让希特勒长驱直入,一下就逼到莫斯科、列宁格勒城下。所以我们一定要搞多条防线,防止敌人向纵深空降,不能让敌人长驱直入1。”
在北方,由于多为平原地区,苏军机械化部队成为巨大威胁。苏军在攻防战役战斗演习中,每公里的正面上平均有坦克十五至二十辆,在主要进攻和防御方向上,每公里平均有三十乃至五十辆坦克。若苏军用大量坦克实施正面,大纵深的突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北方边境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防御工事,以面对苏联在国境线上的百万大军。
然而,中国北方大多都是平原地带,怎样才能防止敌人长驱直入?一向善于察言观色的林彪迅速跟进,把毛泽东“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做了理论化、具体化的阐述1。为了落实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主持中央军委的林彪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人造山”1。他认为人工堆几座山,形成隘口,派少量兵力以火力实行封锁,可以给前进中的敌人造成巨大障碍。这样争取了时间,有利于我军组织反攻。对此,毛泽东深以为然1。
1964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提出堆筑人造山。1965年1月,军委办公室会议决定成立5个修建人造山小组,先在天津、苏北地区试点。1965年4月,毛泽东听取有关堆山问题的回报时说:“有山的要打点洞子,没有山的要堆山,做点工事。”1967年5月,工程兵在北京主持召开堆山工程会议,研究制定《人造山工程战术技术要求(草案)》,1968年2月,经毛泽东和林彪批准,总参谋部转发了这个《要求》。
“人造山”的军事作用在现代战争中,“人造山”到底能发挥多大效用?时任兰州军区司令的皮定均将军深表怀疑1。他说:“你堆起沙山,敌人也不硬攻,放上一两个师从远处包围,时间久了不战自毙。成吉思汗率领的是骑兵,离不开水草,只能从这条绿色长廊走。现在是机械化部队,坦克、装甲车,可以沿着这条老路走,还可以选择很多别的路走1。”
提出者林彪对“人造山”到底有没有用,心里也吃不准1,曾派秘书张云生和李文普实地考察1。在这次考察中,张云生和李文普还发现了“人造山”的许多设计缺陷。比如“人造山”下的工事通道太窄,火炮很难通过。更何况如果敌人不从“人造山”方向打过来,那它就更派不上用场了。回到毛家湾后,张云生向林彪报告:“人造山”的总体感觉是不成功。听了汇报,林彪一声没吭,此后数年再也没提过“人造山”的事1。
军中对于“人造山”的不同看法颇多1。曾经考察过西北边陲的粟裕大将就对这种荒漠上的“孤悬小岛”很不以为然1。在现代战争中,面对敌人宽正面、大纵深的进攻,这种设防工程比二战中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又强得了多少呢?回到北京后,粟裕把自己的观感委婉地告诉周恩来。没想到,一向谨言慎行的周总理竟直言不讳地说:“我同意你的观点1。”徐向前元帅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发表了他对“人造山”的看法:“(林彪)借革命以营私,表里不一,好走极端,越走越令人感到不对头。例如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他提出要在平原地带搞什么‘人造山’,简直是异想天开1!”
《“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军》一书对60年代面向苏联的设防工程作了如下评价2:
“经过多年努力,设防工程建设初具规模,已经建成的工事基本达到了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要求。但是,与主体工程相比,配套工程差距较大,观察、指挥、通信和生活保障等设施欠账较多,难以达到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要求2。
“另外,由于作战指导思想不明确,作战意图、作战决心和设防部署频繁变化,工事越修越多,有岛就守,有山就挖,盲目性很大。按照规划,全国要修330多个师规模的防御工事,已经修成但不适用的坑道达40万米,工事2000多个,相当于30多个师的防御工事,造成很大的浪费2。
“施工中,强调拼命,苦干,忽视科学管理和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塌方、伤亡事故较多。再者,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不论海防工事还是陆地边防工事,大都存在着“大正面,小纵深”的问题。是一钟“镶边”工程,战争真的打起来,这些工事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2。”
所幸的是,高度恶化的中苏关系终究未能演变为一场全面战争。
“冲沟道道山遍伤,黄沙漫漫埋残墙。设防犹在绝密里,游人已进工事佯。若无改革国盛强,哪能赢得安边防!精简军队大计好,面对荒凉心舒畅。”——这是长期在甘肃工作的老干部老战士蔚振忠先生在重回人造山时的感想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敏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